父老乡亲的晚年生活
心灵微品□牟民打小时候就经常听父母亲念叨,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辈子穷。吃得饱,穿得暖,太太平平才算过上了好日子。即便天天地瓜饼子咸菜梗子,冬天棉衣棉袄,日子也暖烘烘的,用时髦话说,幸福指数高。
所有农村人对生活的渴望,其实很简单,不挨饿,不挨冻,少生病,安安全全就满足了。过日子,过的一个暖,吃得饱,身子暖;穿得暖,上山下地才有劲头。如今在我们胶东屋脊———栖霞,漫山遍野苹果,绿色覆盖大地,秋日山草没膝,树叶满地,冬天修剪苹果,枝条垛满了山坡地头,家家门前。盛草无数的锅底,也烧不完无尽的苹果枝条,柴草压了一年又一年。家家烟囱一日三次吐着袅袅白云,火炕滚烫滚烫的。冬日外出,一身面包服鸭绒服,风侵不透。饭桌上大米馒头包子饺子,地瓜饼子成了稀罕,饭后依偎被窝,看着电视,暖意不禁涌上心头。心里那个暖呀,从里往外冒。一个暖字,足以说明眼下乡村生活的美满。
在我们那个90户的村庄里,不到300人,如今竟然有40位8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90岁以上的有6人。这些老人全部独立生活,不依赖儿女。他们大都能够自理,有的竟然能够开荒,种上地瓜芋头花生大豆,不跟儿女要这要那的,腿脚溜轻,做着熟悉的农活儿,既自种自给,又赚了个锻炼身体,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
笔者家有93岁的父亲和88岁的母亲,便对村里的老人格外关注。春节在家住了几天,除了干点儿拿拿抬抬的重活儿,做饭一类家务活儿母亲不让我沾手。无事了,让我出去转转,跟长辈们拉拉呱儿。父亲种了半辈子庄稼和管理了十几年苹果,直到80岁才把苹果转包出去。父母手里积攒了几个钱,我们给他的零花,他基本不用。和大多数老人一样,父母生活很简单,早晨苞米稀饭,馒头咸菜,偶尔喝点儿牛奶。中午面条大米地瓜饼子包子,七天一顿饺子,大白菜熬粉条炖豆腐;晚上主餐还是稀饭,不过节日,很少割肉买鱼。90岁前,父亲早晨喜欢撅着个粪篓子,外出散步。后来,腿疼,转动不了,在菜园里捉虫子,锄草,浇水。再不就是围着房前屋后转转,听听鸟叫,看看天空。父母身体不说很好,但也没啥大病,感冒了,喝点儿姜糖,发发汗,就行了。一年的生活费用,充其量也就三千多元,两人的老年养老金就差不多够了。父亲说,吃得上穿得暖,这日子就享福了。
五天时间,我走访了十几位老人。他们的晚年生活几乎千篇一律,饮食大同小异,除了看电视,暖洋洋的天气里,男人蹲街头,女人一起拉呱儿。日子平平稳稳的,没有波澜。他们都是经历了最苦难的岁月,过够了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梦想着过一个幸福的晚年,他们是留存下来的幸运者,所以对眼下的生活十分的满意。儿女们在外面的,千方百计动员他们到城里住,可是他们的双脚扎进了乡村,挪不开也舍不得这片泥土了。儿女在村里的,收入也很客观,不缺钱,哪一家年年都给老人四五千元。死了老伴的老男人,打怵抹锅子的会很快找一个,做个伴儿。我们东邻王大爷,年过81,老伴去世了。他身板硬朗,挑着一担水,快步如飞。不到半年,又找了一个70岁的老伴。王大爷自己种了二亩地,粮油吃不了,还能够接济城里的儿子。我的叔伯大舅87了,舅母去世后,自己蹲了八年。大舅耳不聋眼不花,会做各种饭菜;几年前,买了个电动车,来回赶集割肉买菜。正月初一中午饭前,我去他家里拜年,他正好在液化灶前炒菜。他炒了个芹菜和葱爆猪肚,凉拌海蜇,挖了一碟猪皮冻。饭菜端上炕,要我陪他喝了二两。回家后,母亲说,你那个大舅把日子过得有模有样。一个星期,饭菜不重样。四个儿女都在城里,每家给他五千元钱,他花不完。
老人们最怕有病,有了病,花钱不说,还要连累儿女。所以,他们注重养生,不吃反季菜,春天开始,荠菜苦菜蒲公英槐花山马楂等便经常出现在饭桌上,小病小灾的不沾身。有了小病,赶快去卫生所拿药。乡镇卫生院,隔几天下乡普查,B超胸透量血压测血脂,做到大病早发现,早治疗。村里有高血压脑血栓的只有三位老人,由于治疗及时,只留下了轻微的后遗症,还能自理。每年会有不能动弹的老人行进在生命的倒计时中,儿女们轮流回家伺候,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躺在自家暖暖的火炕上,安然辞世。
走在日渐清冷的乡村街道上,望着两旁废旧的静默无语的房屋,那些老人们也心静如水地住在里面,城镇化热闹的岁月忘记了他们,他们也不关心那热闹的城市生活,安心于一隅,静享这和睦温暖的生活,这也许是他们能够长寿的最好选择,也是梦想幸福的美满实现。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衣倩倩YMG记者徐睿)为迎接“十一”黄金周的到来,保障广大游客的合法权益,提升创建文明城市的良好形象,昨日,栖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由主要领导带队,组织20余名执法人员,对城区14家旅...
栖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栖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