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疃大集琐忆

烟台日报 2017-08-08 08:43 大字

□燕台石

“集”含有“人与物相聚集”之

意,“大集”极言“规模宏大”之盛。高疃大集当中按物品分为若干市,如柴草市、粮油市、鲜肉市、牲口市、蔬菜市、瓜果市、海鲜市、小吃市、家禽市、布匹市、成衣市、衣帽市、农具市、杂货市、五金市、旧货市等三十几类。早年多为庄户人自产自销的东西,后来贩卖的工业制品越来越多。据史料记载,集市大约起源于殷、周时期。《易·系辞》

曰:“日中为市,致天

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时至今日,集市在我国农村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的老家福山区高疃镇就是一处历史悠久的乡村大集。现存的明代万历《福山县志》(1618)记载,福山区高疃镇是福山的三大乡村集市(高疃、古现、门楼)之一,农历每月逢一、五的日子赶集。高疃集逐渐演变为高疃大集,盖因其规模超群、名闻遐迩矣。记忆中高疃大集的热闹场面,仍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地处三县交界的繁华之地自古以来,高疃被世人称作“旱陆码头”,它地处福山、蓬莱与栖霞的交界之处,是胶东地区东部连接西去青岛、济南,东去烟台市区、威海及东北的陆海交通的必经之地。1933年,首次开通烟青公路国道时,就是依据古道走向在高疃穿村而过。年复一年西去东往那些赶车的、推货的、挑担的买卖人和行客路人,走到高疃必落脚歇息,吃饭驻店。高疃餐饮商贸行当,由此繁华起来,人流物流盛极一时。福山是鲁菜发祥地,而高疃厨师号称福山美食“第一帮”。街中心由北至南,开满临街店铺。旧时年景买卖行当涉及货栈、钱庄、当铺、宝局、药房、杂货铺、果子铺、点心庄、染坊铺、皮货铺、绸缎庄、缝衣铺、鞋帽铺、铁匠铺、马蹄庄、理发馆等,林林总总几十家。从明清到民国,这种繁荣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店铺统一收归供销社经营。

高疃大集原本设在村中的南北大街上,集市本身并无建筑物,沿街任由卖货的人摆摊设点。为了占个好位置,一般在赶集的头天晚上,卖货的人(主要是本村人具有的便利条件)就用石头压上草绳或秸草,占好地方,第二天一早把货物摆上。有时赶集的人太多,集市会向村南的高古河的河滩(俗称南河)扩张。每当集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步行的、挑担的、推车的、乘车的从四面八方赶来,各色各样的商贩或是用简易的小桌子摆上货物,或干脆将货物放在地上售卖,吆喝声、还价声、说笑声和小孩的吵闹声此起彼伏,已做完生意买卖的人迅速离去,后来的人又潮水般涌来,可谓人山人海,蔚为壮观,热闹非凡。

抗日战争前期,著名爱国将军冯玉祥,1934年5月从泰山出发,经掖县、蓬莱到烟台,路过高疃,正逢高疃大集,看到熙来攘往的赶集人流和街两旁林立的商业铺面,冯玉祥将军禁不住下车由北向南视察了一圈,不时找村民询问攀谈,最后跳上集市一处高台,即兴做了一段抗日宣传演讲,鼓励乡亲好好生产,繁荣经济,支持抗日,疾呼“战则存,不战则亡!”的口号,村民深为冯玉祥将军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后来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军曾在村北大集的一端修建了炮楼,控制着交通要道,监视集市活动,高疃人配合敌后武工队,在一夜之间炸毁了炮楼,据说这与冯玉祥将军的演讲不无关系。百姓交往的热闹场所“集”含有“人与物相聚集”之意,“大集”极言“规模宏大”之盛。高疃大集当中按物品分为若干市,如柴草市、粮油市、鲜肉市、牲口市、蔬菜市、瓜果市、海鲜市、小吃市、家禽市、布匹市、成衣市、衣帽市、农具市、杂货市、五金市、旧货市等三十几类。早年多为庄户人自产自销的东西,后来贩卖的工业制品越来越多。这些市首尾相连一起,但分开经营,位置基本固定,以方便购物的人寻找。人们到集上进行买卖,俗称“赶集”、“上集”;特选定某日到集上看看,没有一定目的,名为“逛大集”、“赶闲集”。集市结束叫做“散集”,散集一般在下半晌,人们完成了一天的买卖交易,四散离去,街道归于平静。

高疃大集作为四乡八村庄户人的聚集地,自有一种人气旺盛的大度和包容,平日里庄户人都在农田干活,接触交流得少,去城里也不是很方便,除了节假日之外很少能遇到一个人多的地方。好多人去逛集市,其实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为了去集市上碰到熟人聊聊天,一聊聊到天晌午,就一起到小吃摊或饭店吃饭继续聊。当然也要到集上看看有啥新鲜货,如果如意的话就会下手买回家。农村的集市可以讨价还价,时间不同、季节不同、货物多少不同、面对的人不同,价格也就不同,有时候还会遇到一些山珍海味,比如野物中的野鸡、野兔、獾、刺猬、鳖,海鲜中的扒皮狼、鲅鱼、加吉鱼呀,这些都是不定时的,运气好才能遇上。

大集上最招眼的是那些俊俏媳妇、漂亮女孩。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婀娜多姿,浑身散发着那一代人才有的迷人的“雪花膏”气味,三五成群,东挑西选,为买一件称心的物件要跑好几家摊点,有些摊主忍受不了她们的挑剔,免不了发躁,嗓音就大了,可是摊主哪里是她们的对手啊,“三女一台戏”,一番唇舌较量,往往是摊主败下阵来,连连告饶,那些捡了便宜的俊媳靓妹,一路“咯咯”笑着到下一个摊点去了。集日少不了相亲的,过去农村女孩不好意思到男孩家里相亲,大都请媒人约到集上见面,通过买卖东西见头一面,印象不错就可以来往了,印象不佳就此打住。所以,集市上的年轻男女,有不少是带着相亲来头的,无怪都打扮的楚楚可人呢。

小孩子也喜欢赶大集,平日里吃不到的东西,赶集日都可以向大人耍骄打打牙祭,即使再缺钱,大人也会满足孩子的小小愿望,二分钱一盅波喽(一种小海螺)、五分钱一对爬虾、一角钱半斤菱角、两角钱一碗凉粉或是一碗豆腐脑,五角钱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油炸面鱼啦。不为吃的,也能凑份人多热闹劲。集上少不了变魔术的、练杂耍的、演皮影的、拉洋片的,买票、打赏钱是大人的事,小孩只管瞅热闹。哪怕是走到画画的、照相的、刻印的、修鞋的、补伞的摊前,不花一分钱,站在那里瞅上半天过眼瘾,直到摊主起身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实在没得看就人看人呗,邻村邹格庄有一个人,姓名都忘记了,人呼“大个子”,比今天我们见到的篮球明星姚明高多了,几乎每次赶集都来,站在集上比一般人高大半截。孩子们很是喜欢仰望着他,看着巨人般的他一举手一投足,怡然自乐矣。

一年之中进了腊月门的大集最为热闹,称为“腊月大集”。腊月大集上,除了日常的物品市以外,又新添了年货市、年画市、窗花市、爆竹市、春联市等,将过年的气氛烘托得红火喜庆。人们纷纷到大集上购买过年穿戴的新衣服、新靴鞋、新帽子以及待客必备的烟、酒、糖、茶、瓜果、鱼肉、禽蛋等食品。所以这些商品的销售量,往往都比平时猛增数倍。那些过年专用的物品如年画、对联、神像,也大受欢迎。对联有印刷品,也有由摊主用浓墨大笔当场书写的,借以招徕顾客。腊月二十七和腊月三十,还要加赶两个“塞集”,也叫“半半集”,如果是“小进年”,三十的集就改在二十九赶。所以叫“半半集”,是因这两个集赶半天就散了。不要小看“半半集”,给一年忙到头的庄户人带来许多方便,又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赶山———庄户人的峰会最为壮观的大集,称作赶山、赶山会,也叫庙会。赶山一般是一年一度,为期约三五天。每年四月十八,是高疃举办青峰顶山会的日子。在福山范围,高疃青峰顶与八角祈雨顶、古现凤凰顶、兜余太平顶并行,是自古以来远近闻名的福山四大顶山会之一。每逢青峰顶山会这一天,就是高疃人极为看重且又属于自己独有的盛大节日,所以当地人说,赶山不是节,却又胜似节。高疃青峰顶山会古时一般进行五天,分前会、正会、后会三个阶段。前会第一天,在青峰观举办法事道场活动,第二天举行酬神赛会活动。每逢此时,青峰观鼓钟齐鸣,奏乐诵经,聚徒讲道,善男信女络绎进香,祈祷还愿。

随后是,高疃三村联合周围村庄举行的酬神赛会仪仗仪式开始了。盛大的仪仗队伍走在前面的必然是威风八面的“高疃雷鼓”阵,然后是三眼枪阵、大杆号阵、唢呐阵、抬阁阵、高跷阵、小车阵、大头娃娃阵、跑旱船阵、舞龙狮子阵、秧歌阵、杂耍阵、锣鼓阵等等。热闹的仪仗队伍绕街过巷表演结束后,又是隆重的祭拜仪式,由公众推举的“会首”率领众人来到青峰观,焚香烧纸,燃放鞭炮,祭奠叩拜,然后撞响泰山行宫钟,敬谢天恩神赐。仪式过后,开锣上演大戏。整个仪式过程,观者云集,鼎沸如潮。

前会仪式过后,就是正会和后会“开山”,大型的贸易交流活动开始了,这也是青峰顶山会的正戏,共进行三天。青峰顶开山之时,正值农家大忙到来之前,所以山会交流往往能引来四五万之众。山会买卖的物品极为丰富,可以说庄户人一年所用的大宗物器、干活家什和生活用项等,一般要趁赶山期间置办个七七八八。

山会上最热闹的当属白天晚上的连轴大戏,都是从县城或烟台市区请来的专业戏班以及本地民间戏班的搭台剧目。新中国前为京戏,如《捉放曹》《法门寺》《玉堂春》《打渔杀家》《辕门斩子》《二进宫》《白蛇传》等,建国后加进吕剧,如《李二嫂改嫁》《借年》《王定保借当》《姊妹易嫁》等等。就是“文革”期间,也没有停止过演出,不过变成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革命样板戏”而已。演出原有固定的戏台,后来人多了,就选择在南河滩或空旷的场地搭建,观众随到随看。

既然是属于自己的特定节日,最重要的是当地人为赶山会赋予了“亲戚会”的亲情内涵———搬亲戚。每年的四月十八,就成了高疃人的“亲戚会”或“会亲节”。家家户户忙着搬来丈人老泰山,搬来闺女和女婿,搬来七大姑八大姨,搬来姐夫舅子和连襟,亲戚们会聚一堂,饮酒叙旧,看戏助兴,其乐融融。到了山会结束,像过节一样一同热闹了多日的亲戚们在依依不舍、相互作别之时,期望来年山会再相聚。尤为有趣的是,“搬亲戚”还成为街坊邻居间潜在比攀的内容,谁家搬来的客人多,谁家主人的脸上就平添了几多如沐春风般的喜色,人前人后光彩的很。与居家过日子一样,高疃三村的负责人也趁赶山会时机,分头邀约在外工作的本村杰出人士回家,或请来村里

的合作伙伴,聚餐看戏,叙谈情谊,联络感情。大集上的特殊人物和标志大集上的主角是经商的人,高疃人把经商的从业人员称为“商”、“商人”、“买卖人”,又有行商与坐商之分。行商以长途贩转运销为特点,坐商的经营方式是在固定店铺批发与零售。高疃坐商从前有“对帐”的习俗,有固定住处的顾客,到商店买货,一般当时并不付款,商店为之记账,到月底持账到各户取款。高疃村人历史上就有外出经商的传统,一向都在沿海和交通便利的地方经商。

大集上有一批特殊人物———牙商,即旧时集市贸易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抽取佣金的中间人。到了近代,牙商又称“经纪”。旧时高疃集市中大牲畜交易即为大宗财产买卖,在买卖双方之间,必有经纪人从中周旋,成交后经纪人从买主那里得到一些酬金。这种人就是“驴经纪”、“牛经纪”、“马经纪”。经纪人开展交易所用的行话与手势,有自己的行规、市语,如呼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为丁、潭、品、吊、拐、闹、柴、别、弯、长,相当独特和复杂。当场讲价,即买卖双方的经纪人将右手置于草帽下或袖口中、衣襟里,用摸指头的方法来表达物价,俗称“捏码子”。拇指代一,无名指代二,小指、无名指与中指代三,小指、无名指、中指与食指为四、五指全伸为五,小指与拇指为六,捏拇指、食指、中指为七,伸拇指与食指为八,出食指作钩为九,出一拳为十。

经纪人的经营活动相当专业,非一般人可以胜任。以牲口市为例,经纪人需要随时观察着市场的动向。当他发现有人牵着牲口入市后,便主动迎上去,问道:“唉———伙计,来了哇。你今天拉的牲口想要个什么价呢?我给你帮忙,找个合适的主儿。”卖主同意后,经纪人便仔细相牲口。他们都有相牲口的丰富经验,掌握不少相牛相马的谚语。例如:“牛五岁生六牙,六岁生边牙,七摇八不动,九岁如钉钉,十岁裂开缝,十二岁后牙提升”,“耳朵插花,不聋便瞎”(牲口耳朵前后错开摇摆,耳朵和眼睛有毛病),“两眼暴红筋,不咬便顶人”,“鞭子尾巴,案板脊梁,乌眼黑蹄,拉断铁犁”等等。他们用“捏码子”的方式,先与卖主讨价还价,再与买主商议价钱。成交时,由卖主付给经纪人一笔佣金。记忆中高疃西村有一位经纪人,擅长做毛驴买卖,人称“驴经纪”,每当集日做成了生意,手头有了钱,必到供销社花钱买一杯老白干,有时一饮而尽,有时买一块臭豆腐慢慢下酒,喝了酒“借酒耍疯”,就说就笑,就唱上了京剧,由此得了一个外号“蝈(当地土语读guai)子笼”,惹得大人小孩围着他瞧热闹。不过,现在的大集上,牲口难得一见,更难见到一个正宗的经纪人了。

大集上还有一些专业商贩,又称“小商小贩”、“挑八股绳的”。他们摆摊设点,沿街叫卖,多是卖一些糖果、青菜、地方小吃和小百货等。小贩卖东西时,有的有传统叫卖声,不断吆喝着、唱着;有的用各种响器代声,如卖豆腐的敲梆子,卖糖果、玩具的打小铜锣,货郎摇专用的小鼓,白铁担子吹小号。小贩的货摊也各有特点,如卖馄饨、卖豆腐脑的都挑着炉灶,现做现卖;卖糖果玩具的,有货架有货箱,货架作陈列,货箱作储备;卖切糕的往往推一辆小车,车作平顶,置入案板,随处停车卖货;卖烧肉的背一个货箱,有买主买烧肉,翻开箱盖板就可以代客切肉。

大集上挂着招幌的场所是商店、摊贩用以招徕顾客的标志物。招幌有以下形式:实物招幌。如卖麻的在门前挂一束麻,卖粽子的在摊前用竹签插几个粽子,卖棉花或代人弹棉花的用线网装一团棉花挂在门前,修车子的在门旁挂一个车圈,卖毡鞋的挂一只毡鞋,卖草帽的则挂几顶草帽。模型招幌。如蜡烛店作木蜡烛当招幌,寿器店以木板做一个棺材形下缀红色为招幌,卖酒的做一个木板酒壶作招幌等。特殊招幌。意义无从解释,但相沿成习,一望便知。如理发店用红白相间的招幌;饭店挂罗圈缀穗的招幌,等等。记忆中修车铺中有一位姜姓师傅,擅长讲笑话,每当集日他的修车铺常常围得水泄不通,有的人并非来修车,而是为了听他的笑话。记得他讲过一则笑话《卖布头》,让我记忆深刻,后来才知道那是侯宝林说过的相声,神奇的是他讲得竟与侯宝林的相声一字不差。这恐怕是最好的语言招幌吧。令人疼惜的是这位姜师傅后来竟死于河豚中毒,一家四口人,一次死了三口。大集的变迁与新生高疃大集的兴衰是高疃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和写照,它真实反映着这里庄户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情深意长,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一处大集连着千家万户。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文革之时,农村集市成为“滋生资本主义的温床”受到了限制。高疃大集虽然集市日期未变,但规模急剧萎缩,当时的政府要求农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劳动上,人人要努力挣工分,因此对农民赶集做出了规定和时间限制,农民赶集需要请示,得到批准才可以赶集。早已习惯的传统集市已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时候的农民生活由于种种限制过得不再称心如意。1976年文革结束后,集市得以恢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鼎盛,但随着2000年高疃与东厅两个乡镇合并,高疃镇机关驻地迁至福山东厅办公,高疃大集遭遇了历史前所未有的萧条,幸亏2011年镇机关又迁回高疃,集市才逐步恢复到原有的规模,但地点已不在南北的大街上,而是转移到村北边,水泥路面宽大通畅,最近镇政府又引进大型商超,兴建综合物流园,改造临街住宅,高疃大集不仅将恢复往日的繁华景象,而且将实现升级换代。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高疃大集作为乡镇民俗文化,它可能与全国许许多多的民俗文化一样,却也不同,它培育自高疃,生长自高疃,又滋润着高疃,影响着高疃;它经过祖祖辈辈的生活演变和智慧结晶的作用传承至今,承载着高疃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的历史印记,时而热闹、时而安静地绽放着它独有的魅力,有容乃大地包容着各种文化的冲击和差异。高疃大集上的许多乐趣比买卖东西更有意义,赶集丰富了农村生活,不仅增加了商品流通,而且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繁荣。现在的乡村集市多了,高疃临近的村庄稍微有规模的,大都自行开办集市了,但对高疃大集没有太大的影响,高疃大集反而规模更大了,产品更多了,档次更高了,而深藏在当地人心中的大集情结更深厚了。高疃镇党委政府正在采取有力措施,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在旧村改造、建设临港工业区和特色小镇的同时,将高疃大集作为重要规划建设内容。留住大集,留住记忆,留住乡愁,这是社会变迁中不应被忽视的重要内容,是保护历史宝贵遗产的现实责任,也是地域文化传承、人类文明演化的必然要求。可以预期,一个更加繁荣、更加包容、更加辉煌的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高疃大集就在眼前。

来吧,朋友,每月农历逢一、五的日子到福山高疃赶大集吧,那里有热情好客的父老乡亲;来吧,朋友,每年的四月十八到福山高疃赶山吧,那里有馥郁浓厚的乡土文化。

新闻推荐

少年患重度弥漫性漏斗胸 烟台山医院胸外科妙手微创矫正

本报讯(YMG记者唐寿锐通讯员叶杏邢守林谢宁)栖霞15岁的少年小郭有一长达四年的难言之隐,前胸部有个大的凹陷,而且日益加重,焦虑而自卑。近日,正值暑假,小郭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烟台山医院,找到...

栖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栖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