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出窑记
11月9日,是栖霞市臧家庄镇东山庄村“德”字号砂大碗出窑的日子。一大早,62岁的孙德民与60岁的妻子于秋兰开始忙活起来。孙德民说,这是妻子头一次跟他一起出窑。
2015正月,孙德民从栖霞牟氏庄园辞去公职,自己设计、自己施工,东挪西借,投资3万元建起了一座4平方米的德民窑,要制作“栖霞砂大碗”。妻子于秋兰百般不同意,认为这就是一个梦想,是在浪费钱。一晃5年过去了,孙德民的砂大碗出名了,妻子于秋兰也渐渐回心转意了。“今年装窑都是我们俩干的,没求其他人来帮忙。我得支持他。”于秋兰说。
说起孙德民,在烟台那是相当有名的“栖霞砂大碗”———非遗技艺传承人。据孙德民说,370多年以前,有制作砂大碗手艺的祖先从云南来到胶东栖霞东山庄村定居下来,并发现了制作砂碗的金砂红泥,从此便在小山村生子传艺,到孙德民这一代已经是第17代传人。如今,孙德民从事烧制砂大碗这门手艺已经有46年的历史,他已全面掌握选土、备料、踩泥、揉泥、打坯、晾晒、装窑、烧制等工序的制作技艺。
于秋兰说:“出窑的活挺累,我还是没找人来帮忙。”
“这一窑有8000余个大大小小的砂大碗。都是我们俩一点一点搬运出来的。”孙德民欣慰地说。
据了解,“栖霞砂大碗”过去仅有3个传统品种,经过孙德民5年来不断改进与创新,现在已经开发出以“德”字号栖霞砂大碗为主,兼具锅、瓶、壶、盘、杯、碟、砚台、葫芦、缸、箸笼等十大系列,以及黄、灰、棕、黑、紫红5个色彩等160余个品种。其中,“德字号”砂大碗从2公分到30公分就有28个规格。
山东省烟台市级非遗项目“栖霞砂大碗”,它是用栖霞东山庄特有的金砂红泥烧制而成,表面粗糙,不上釉,黑红或橘红的颜色,摸上去有沙粒似的手感。以前砂大碗品种少且单一,虽然产品走俏,但劳动强度大,生产加工周期长,制作成本高,濒临失传。不过,用砂大碗“蒸虾酱”“扣肉”至今仍是当地许多居民念念不忘的儿时味道,若是用“德”字号栖霞砂大碗蒸出来,那就更是人间绝味了。YMG记者申吉忠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栖霞市庄园街道杜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杜书彬 二十年打造一座“花园村”
深秋时节,走进栖霞市庄园街道杜家庄村,只见水泥路宽敞干净,一盏盏路灯妆点着全村大街小巷,一处处花坛点缀着村庄的角角落落,使...
栖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栖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