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烟台民营经济从无到有撑起“半壁江山”

烟台晚报 2018-12-14 09:48 大字

龙大集团荣昌制药YMG记者李泉江通讯员于远明张俊杰摄影报道

改革开放之前,烟台的民营经济几乎一片空白。据官方统计:1979年底,整个烟台地区个体工商户120户,从业人员120人;私营企业为零。改革开放40年间,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蝶变。

老烟台人应该还记得,1984年10月,一个贯穿西大街的海防营工贸综合市场诞生了,这个今天看来更像农贸大集的地方,却为烟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架起一条快车道,从这里成就了烟台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个体老板。如今活跃在烟台房地产、制衣、日用品、汽车等很多行业的外地老板,都是从海防营练摊开始的。

截至2016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514101户,私营企业达到174501户,个体私营总户数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6.1%;全市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达到2470344万元,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达到65651594万元;全市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达到917872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202229人。民营经济已然撑起了烟台经济的“半壁江山”。

起步:烟台出现第一次“下海潮”

改革开放之初,烟台的私营企业基本为零。直到1980年,烟台放开鲜活商品和三类农副产品,允许个人从事农副产品长途贩运和转手倒卖,允许有传统技术的农民经营饮食业,个体工商户才逐渐开始复苏。1981年开始,烟台地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全区范围内对个体工商户进行登记发证,当年登记个体工商户3945户,从业人员5531人,注册资金68万元。

1984年10月10日,一个贯穿西大街设施相对简陋的海防营工贸综合市场诞生了,这个市场就是一座435米长、宽9米的钢架结构大棚,玻璃钢瓦覆盖着,两排水泥柜台贯穿其中。这个更像农贸大集的地方,却为烟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架起一条快车道,从这里成就了烟台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个体老板。

早期的海防营市场本地商贩很少,一半以上的业户都是来自温州、义乌等地的南方人。在这些南方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烟台人的思想观念变得开放起来。机关干部“下海”、知识分子摆摊,从事个体经营不再觉得是丢人的事。如今活跃在烟台房地产、制衣、日用品、汽车等很多行业的老板,很多都是从海防营练摊开始的。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第一轮“下海潮”出现了。

王厚堂是当初烟台第一批“下海”人士之一。1985年,他从烟台第二化工厂辞掉了工作,开始自己创业,从三间破旧小平房、一辆人力三轮车起家,雇了几名工人,每天起早摸黑干活,走街串巷推销,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发展壮大起来。1997年,他在烟台开发区建起了水处理公司,1998年开始向美国拓展业务,到2008年总资产已达亿元。

1983年,从部队转业到烟台市政管理局的邱广基,辞去公职回到家乡莱州市珍珠镇邱家村,开始了他的养兔科研事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家专业从事长毛兔遗传育种及兔毛深加工的高科技企业集团,培育的优质高产粗毛型珍珠长毛兔良种已遍布全国各地,研发的100%纯兔毛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并远销海外,他的科研成果被国务院列入“全国星火计划”予以推广。

同一年,在桑园煤矿工作的蓬莱人李海锋“下海”了。他向亲友借款5000元开起了一家饭店,很快在当地有了名气,挖到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桶金”。两年后,他又承包了5层楼的一个政府机关接待处,生意更加红火。1999年,他决定转入旅游业,筹资1200万元,一举买断了八仙过海景区的开发经营权。在八仙过海景区的带动下,蓬莱市内外民营资本竞相介入旅游产业。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2004年蓬莱市总投资额达80多亿元的旅游项目中,民营资本投入就占到70%左右。随着政策的不断放宽,1985年烟台市个体私营业户猛增到10.6万户。

发展:“公司”出现在个体私营企业中

1986年到1989年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阵痛期”。这一阶段,国务院先后颁布实施《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进一步明确发展个体工商业的具体政策,承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促使个体私营经济稳步发展。但受极左思潮、对私营经济定性不明确、“三乱”等原因,歧视、刁难、打击个体工商户的现象时有发生,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一度跌入低谷。

烟台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崛起,要从上世纪90年代算起。

1992年,烟台市委、市政府第一次召开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议,出台《关于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制定23条政策措施,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向生产型、外向型、科技型产业发展。自此,烟台个体私营经济进入跨跃式、高速度的发展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诚友”、恒大集团、持久钟表集团、荣昌制药纷纷组建公司。此后,“公司”越来越多地出现于个体私营企业中,烟台市的个体私营企业主开始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变为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企业实体,也意味着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私营企业开始向科技型、外向型企业的转变。

1993年到1996年3月,全市13个县市区发展注册资金过百万元的企业111户,涉及运输、加工等10多个行业,呈现出向规模化、群体化、区域化发展的新态势。1998年,烟台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规定》和《关于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补充规定》。积极鼓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支持或参与个体私营经济,在全社会营造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1999年,时年23岁的李中从河南某公司山东办事处辞职,来到烟台创业。2000年1月成立烟台海尔思保健用品中心,成为了一名个体老板。紧接着,他又在2002年10月创立烟台康健医疗保健有限公司,2011年1月,创立烟台韩康国药号药业有限公司。可以说,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烟台市个体私营经济已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个体私营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是烟台市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特色之一。为拓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领域,发挥存量资产和机制优势,烟台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兼并、租赁、购买、参股国有集体中小企业的政策。1998年,全市有2483户私营企业以不同的形式参与企业改制,私营企业增加注册资金9.5亿元,盘活国有集体存量资产近30亿元,形成一个全新的市场竞争主体。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上各地清理假国有、假集体企业力度的加大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提高,每年改制为私营企业和被吊销企业逐年增多。

2002年,烟台市委、市政府作出在一般竞争领域实现“国退民进”的总体部署,用2到3年的时间全部改制完毕,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逐年增多,而个体私营户数进一步增长。截至2002年底,烟台市实有个体工商户达到114167户,从业人员209486人,注册资金165263万元,个体经济年实现总产值213535万元,营业额86795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17911万元;实有私营企业21425户,其中个人独资企业7253户、合伙企业360户、有限责任公司13812户,从业人员286568人,注册资金1555465万元,私营经济年实现总产值747768万元,营业额942631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29918万元。

蝶变: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动力澎湃

进入21世纪之后,烟台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内在质量逐步提升。尤其是近几年,实现了井喷式发展。龙大集团的发展就是烟台民营经济发展的缩影。

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历经40年风雨,从当初一家砖瓦厂发展成为一家以安全食品加工为主业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布局完成了外贸出口、粮油制品、肉类制品三大板块,共500多个品种的规模化产业集群。系列精加工农产品出口到日本市场,同时逐步向亚洲及欧美国家和地区辐射。

2017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18.22亿元,同比增长15.8%;出口创汇2.15亿美元,同比增长9.3%;实现利税5.63亿元,同比增长14.3%,创历史新高。龙大集团在给地方和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与出路。为龙大集团配套从事蔬菜种植、加工、运输的劳动力,全国达到40多万人。龙大集团11.3万公顷种植基地,覆盖了全国10个省区的70多个县市,大约有5万户左右的农民为龙大集团搞蔬菜种植和加工,人均年增加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如今,烟台乡镇企业经过市场化的洗礼,已发展成为现代企业集团。龙口南山集团,莱阳龙大集团、鲁花集团,招远春雨集团,海阳方圆集团,莱山东方海洋,芝罘瑞康医药等现代化企业集团强势崛起,烟台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动力澎湃。

进入新世纪,民营经济发展再谱新篇章。2007年3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烟台民营经济要“铺天盖地”做“总量”、“顶天立地”壮“体量”、“开天辟地”增“能量”,在发展格局上实现由骨干支撑型向大中小企业并举、协调发展的转变,全力推进全民创业。当年4月10日,市委、市政府以广

新闻推荐

蓬莱市北沟镇获省级荣誉称号

本报讯(YMG记者郭超通讯员毓新衣丽)昨日,记者从蓬莱市编办了解到,山东省委编委行文公布了《关于新增经济发达镇行政...

蓬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蓬莱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