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惠民理念推进棚改工作 蓬莱:安置房建在黄金地块

大众日报 2018-10-26 01:19 大字

□本报记者从春龙

本报通讯员高林衣丽

眼下,蓬莱南王街道棚改回迁安置区建设正酣。每隔两三天,大王家村村民汪崇基就会到这里查看一番。看到安置区建设进度之快,便心生期待,明年这个时候,他将与数百户群众一起搬进新房。更令他欣慰的是,安置区南侧的第二高级中学也已经于9月投入使用,女儿可享受到在家门口就读重点高中的便利。

置身核心,坐拥旺地。与重点高中一墙之隔,出门即是平山河湿地生态公园,新中医院、养老中心、便民大厅等公共设施是这片区域的标配,并且步行仅需10几分钟……蓬莱东部城区炙手可热的地段中,这片绝版之地留给了南王街道棚改回迁安置区。“将来既是临河观景房,又是名副其实的学区房,一刻钟的生活圈非常方便!”周边棚改群众对此满怀憧憬。

鲜为人知的是,南王街道棚改回迁安置区所在的位置,此前是众多开发商垂涎的黄金地块,竞相出高价求购。虽然搞商业开发能获得丰厚的财政税收,但该市舍弃眼前利益,执意将这片好地角留给棚改群众。同样,蓬莱第二实验小学东校区旁,小皂村回迁安置区在此选址,离城区最大的海市公园仅1公里,恒大、碧桂园等知名楼盘环绕四周,群众迁入新居后不仅将享受学区房的便利,还有机会收获房产升值带来的福利。

坚持把最好的位置、最优的环境留给群众,是蓬莱以惠民理念推进棚改工作的直接体现。该市在就近安置的基础上,结合群众意见,着眼区位优势和长远发展,把交通出行便利、配套设施健全、公共服务完善作为回迁选址的重要标准,优先选择毗邻学校、靠近商圈的宜居之地。其中,拦驾疃村回迁安置区选址西部学区中心,林格庄村安置区则建在滨海观光路旁。

让棚改群众住得舒心、安心,建最好的房子给百姓,是蓬莱对群众的庄严承诺。新港街道安置区建设现场,14栋单体楼同步施工,一根根粗壮的钢柱并排耸立,在塔吊的牵引下,预制模块完成拼接、组装,像搭积木一样快捷简便,每幢楼宇主体已具雏形。“今年开工的安置区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不仅工期缩短一半,而且相比传统建筑材质具有质量好、抗震性强的优势。”该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施工建设方面,所有安置区优先招引国字号或周边地区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作为承建单位,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棚改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不能一拆了之,而应让群众真正受益。蓬莱把棚改作为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拉近干群关系的过程,最大限度办实事、解难题,让群众感受棚改的民生温度。数月来,数百名街道干部扎根棚改一线,把为群众讲政策、算好账当作主业,把帮群众解近忧、谋远虑作为应尽义务。为破解躲迁难题,他们争取房产开发企业支持、与房产中介联合,对未售房屋进行简装,就近筛选合适房源,方便群众租住。为满足群众就业之需,他们与周边园区企业沟通,为躲迁群众安排适合的工作岗位。针对群众的生产需求,他们积极为群众自家产的农产品找销路,并为渔具、农机具找到“新家”。

拆掉旧房,筑起新房,还搭起干群关系的连心桥。细致、暖心的服务,打通了干群关系的隔阂。动迁伊始,蓬莱阁街道林格庄村村民孙某对工作人员横眉冷对,在机关干部反复讲解政策并合理解决生产经营问题后,不仅主动签约、腾空房屋,还做通父母及周边6户邻居的思想工作,顺利完成签约。最终,他把机关干部当作了无话不谈的贴心人。

新闻推荐

蓬莱市审计局实行干、群同考制

本报讯(通讯员田同飞YMG记者逄苗)今年以来,蓬莱市审计局坚持“强化基层铸铁军、打造审计共同体”目标,制定《“2+3+2...

蓬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