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教体局摸排专班: 每一份坚守,都是一束光
芝罘融媒记者 云全 李淼 高洁 实习生 徐少楠通讯员 黄侃 姜辉 国庆 张敏 摄影报道
身着防护服汗流浃背,耐心疏导架起“爱心桥”,通宵达旦摸排万条信息……每一个坚守疫线的你,都是一束光,这光虽微弱,聚集起来却能照亮前方。感谢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为人民群众筑起坚实健康屏障的你们,感谢你们的“疫”心守护!
通宵达旦摸排万条信息
深夜十二点,区教体局摸排专班依旧灯火通明,电话声、微信提醒声此起彼伏,虽然大家眼睛都已经干涩肿胀,但是没有人停下确认信息的动作。作为数据信息组组长的吴吉炜,已经连续通宵熬了几个晚上,只为确保每一个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记录在册,为全区的疫情情况研判助一份力。
从3月13日起,区教体局摸排专班就集中人员力量,通宵达旦地摸排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的情况,包括学生、教职工以及他们共同居住人的信息。同时,为了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在核酸检测中应检尽检,摸排专班还特地制作相应表格让学校填报,包括学生、教职工及他们共同居住人每一次核酸检测情况,都要及时上报统计。
此外,摸排专班还要每天掌握学生时时变动的情况,据吴吉炜介绍,根据疫情发展,学生有需要集中隔离的、有需要转运的,有的人今天是居家隔离,可能因为涉及到某些确诊病例变成集中隔离,每一天人员状态都是变动的,摸排专班需要时时掌握最新信息。
摸排专班依托学校,建立各级微信群,划分六个大组,每个组有专门的联络员进行沟通联系。虽然已经分类、分级划分学校,但由于学校数量多,分到每个摸排专员手里至少有十几个微信群,“为了能更及时地了解和沟通学生信息,我们除了有教育系统建的群,还加入了学校各个级部的班主任群。”吴吉炜介绍道。
信息的繁杂,以及偶尔出现的错误都给摸排专班的成员带来巨大的工作量。据了解,仅学生及教职工人员信息就达到18万,加上共同居住人的信息后,信息量达到三四十万。“学生、教职工信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核对,但是共同居住人的信息完全是以学校上报为准,一旦出现问题,重新核对上报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吴吉炜说道。
“一天看太多信息眼睛都看花了,我这个岁数视力比较稳定了,而且我不近视眼没什么大问题,但那些近视的同事度数可能会涨。”吴吉炜笑着说道。对于他来说,确保每一条信息准确、完整,不能有一丝遗漏,是上级做出研判最重要的一个支撑,只有信息准确无误才能筑牢防疫的“铜墙铁壁”。
区红十字应急救援队:
疫情防控一线,闪耀“志愿红”
全区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区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的志愿者们,积极响应芝罘区红十字会动员,深入疫情防控一线为群众服务,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红十字力量。
枕着窗台午间小憩。“大伙排好队,保持好距离,提前打开手机微信扫码注册登记,按照通道方向依次到采样台检测。”在南尧社区核酸检测点,志愿者张明圣、宋修文、王刚与社区及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一起搬运物资、布置现场。检测正式开始后,他们耐心引导群众保持安全距离,提前引导群众做好注册。忙活到中午十二点多,三名队员才匆忙吃了几口饭。趁着中午来检测的群众不多的空档,疲惫的张明圣斜靠在窗台上小睡了十分钟后,再次投入下午的检测工作中。
退伍军人奉献担当。“大爷,来,我帮您注册。”由于很多老人不会操作智能手机,区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志愿者王云飞、宫坤明、董鑫宇、胡云涛,不厌其烦地帮助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人扫码注册。“这样就注册好了,我帮您截了图,下次打开相册,拿着截图来做就行。” 胡云涛搀扶着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一直走到检测台,帮助老人安全快捷地完成了核酸采集。宫坤明是一名退伍老兵,当看到微信联络群中有社区核酸检测缺少人手时,他主动把自己的店铺关了门,联系队长来到社区一线。“这几天是咱们防控关键时期,我自己的事情小,疫情防控工作事情最大,能搭把手就搭把手,为防控工作出些力。” 宫坤明说。
做好疫情防控的一块砖。志愿服务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疫情防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区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的志愿者们对社区安排的工作从不挑剔也没怨言,看到检测台上撕管、贴标签工作急缺人手,志愿者李传伟主动穿上防护服,在检测一线帮助医生撕管和贴标签。在南尧社区居民区,志愿者马燕明、于瑱穿上防护服,走街串巷爬楼帮助清理隔离群众生活垃圾。
这些仅是区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广大志愿者们奋战一线、助力防控的缩影。自区红十字会开展防疫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后,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便启动应急工作机制,队长孙中、政委王俊强第一时间根据实际建立助力疫情防控工作机制,根据红十字会和相关社区工作需求,适时通过微信联络群、手台等组织安排队员赶赴有需要的地方,全力帮助社区一线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芝罘医院PCR实验室检验人:
连续工作长达30个小时
试剂配制、手工加样、核酸提取、基因扩增、信息上传……连日来,在芝罘医院PCR基因扩增实验室,医院调集精干检验力量争分夺秒检测病毒,及时筛选出病毒样本,为全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为了能在第一时间出具准确的检测结果,提供可靠的疫情研判依据,芝罘医院PCR实验室80、90后的检验医师们身穿厚重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防护面屏、N95口罩、双层乳胶手套及鞋套等,全副武装后,迅速进入PCR实验室。期间,他们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不能离开实验室,这对他们的身体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核酸检验医师们虽然没有直面新冠肺炎患者,却是距离病毒最近的人。
每一个班次下来,他们的脸上都被口罩、护目镜勒出深深的印痕,浑身上下被汗水湿透,脱下手套的手被汗水浸得发白起皮破损,因为长时间睡眠不足,总是眼睛酸涩胀痛,甚至充血,出门遇风流泪,但他们从无怨言。
全区重点区域及人员核酸补测任务开展以来,工作负荷数倍增加,实验室工作更加繁重,6名核酸检测人员变身“拼命三郎”,分两个班次轮流值守,24小时不停机,日夜不停地加紧检测,有的检测人员连续工作最长高达30个小时,只为保证让市民能第一时间拿到检测结果,及时筛选出病毒样本。
“这几天送过来的样本比较多,我们加班加点24小时进行检测,检验科主任盖艳丽以及我的同事霍举玲、张滕、陈韵羽、李晨、杨林林、李燕秀、张文姝、慕椿卫全都上了,还有前来支援的幸福医院检验科主任,我们同心战疫,再辛苦也得坚持扛下来,让市民早点拿到检测结果好安心,我们知道大家都在等这个结果,很多地方没有结果就解除不了隔离,所以我们必定争分夺秒、全力以赴!”PCR实验室负责人张琳苑说。
特殊的工作性质向他们提出了近乎苛刻的工作要求:近距离、高风险、高强度、高压力和高要求,他们必须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准确无误地按照检测流程完成每一步操作。在为市民保驾护航的路上,芝罘医院检验人没有畏惧退缩,没有豪言壮语,但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在平凡的实验室岗位上面对未知的危险,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负重前行,他们头上没有光芒,却在质朴的抗疫路上留下了最坚实的脚印。
烟台肺科医院 张佳:
“手脚并用”克服语言障碍
23岁的张佳,是烟台肺科医院一名呼吸科护士,2月28日凌晨三点正在值夜班的她接到命令,需要去到隔离点。张佳没有片刻迟疑,快速收拾好行李,立刻奔赴隔离点,投入到紧张的疫情防控工作中。
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危机四伏的战场上,等着张佳的是重重困难。沟通不畅、狭小密闭的房间……3月19日晚,记者联系到刚刚有片刻休息时间的张佳,“来隔离点之前我是做了心理准备的,想到了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其实在这也算不上太辛苦,最近外面的同事也都挺辛苦的,特殊时期,大家都在坚持,我们都坚信一定可以战胜疫情。”张佳分享道,刚到隔离点那几天,很是难忘。
因为不少隔离人员都是外地人,他们说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常常是彼此听不懂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沟通起来有些困难。也有些隔离人员情绪不稳甚至焦虑烦燥,但张佳从没想过退缩,她笑着说道:“真是各种方法都用上了,生动形象、手脚并用地和大家沟通,向他们展示应该怎样配合核酸采样、抽血等。”在隔离点的这二十多天,张佳没有抱怨,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贴心、暖心又耐心。虽然全身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行动不便还常常汗流浃背的,经常需要半夜值守,但好在很快赢得大家的理解、配合与支持。
“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一定要理解病患的心情,要关心体谅他们,细心耐心地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有助于他们早日恢复健康。”张佳异常坚定地说。
新闻推荐
寒风中核酸检测的“双向温暖” 直击我区全员核酸检测,现场平稳有序
本报讯(芝罘融媒记者云全李淼高洁摄影报道)近两天气温骤降,我区各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与医护人员、志愿者一起争分夺秒、不分...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