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座城 怀念一个人

烟台晚报 2022-02-08 07:57 大字

姜华

2022年的新春佳节,终于如愿回到老家烟台过年。疫情防控期间,能有机会回来过年,让人倍感珍惜和亲切。

正月初三的下午,我们一家三口走出家门,原本是要去面包店的;出门的一刻,我的母亲提醒了一句:时间挺早,要不要先去所城里逛逛,再去面包店?

这是一个好建议,出了家门,我便带着老公和孩子,沿着北大西街一路向东走去。虽然还是在正月里,天气却极为晴好,路上少有车辆和行人,漫步而行,清清爽爽。

一路向东,不过五六分钟,便走到了大庙的戏台子。

远远地,我就指着告诉女儿:“看,这是大庙戏台子!”女儿四处张望了一下,才发现了栖居在小小广场一隅的戏台子。女儿十分好奇地问:“这个戏台子哪里‘大’了?”我解释给女儿,这个戏台子确实不大,之所以叫“大庙戏台”,是因为原本在戏台子的对面是有一座庙的,老百姓称之为“大庙”。女儿绕着戏台子简单看了看,在东侧发现了石牌上刻着“烟台天后宫戏台”几个字,问道:“妈妈,这个戏台子明明是‘宫’里的,你为什么说是‘庙’ 里的?”听到她的问题,我笑了,赞赏她的细心和认真,告诉她,天后宫是海边的老百姓供奉妈祖娘娘的地方,就像“寺庙”的作用一样,老百姓都会到那里来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平安。供奉妈祖的地方被称为“天后行宫”或“天后宫”,可是在老百姓的日常表述中,更习惯将其简称为“大庙”,就好像是给它起了一个昵称一样。所以,这里的戏台子,也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大庙戏台”。

女儿说,妈妈怎么懂得这么多?听到女儿的夸赞,我内心莫名地一暖,不由自主地向戏台子西南方向的小区出神了片刻。我告诉女儿,妈妈之所以懂这些,是因为以前这个小区里住着一个老爷爷,他曾经给妈妈讲了很多关于老烟台的故事,他也曾为了能守住这个戏台子做了很大的努力……

离开戏台子,走过华茂街,穿过桃花街,便来到了福建会馆的后门所在。“你们看,又一个天后行宫!”我指给老公和女儿看。原本以为,春节期间福建会馆或许会不开门的,没想到一扇小门敞开着,两名保安大叔热情地接待着来访的游客。

“妈妈为什么说这是又一个天后行宫?牌子上面明明写的是‘福建会馆’!”女儿真是一个小问号。我解释道,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会馆”是干什么的地方。我问:“你还记得,我们去聊城游玩的时候,去过‘山陕会馆’么?”女儿回答:“记得呀,是山西和陕西的商人在聊城聚会、商议事情的地方!”旋即,她立刻说:“我知道了,福建会馆是不是福建商人们聚会的地方?”我说是的,同时又提醒她,是否还记得山陕会馆里面供奉了金面的关公,那就可以理解这里因为供奉了保佑平安的妈祖娘娘,所以被称为天后行宫!

我们一行来到大殿,看到了慈祥的妈祖娘娘,也欣赏了大殿木门上的木雕和充满了闽南风格的飞檐建筑。我告诉女儿,这个天后行宫的建筑、木雕、石雕都具备极为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山门的雕刻最为出名,其中雕刻了许多典故故事和神话传说,只可惜由于多个建筑均在整修,我们目前没法看见。在这所天后行宫里,也有一个戏台子,在清代的时候,每年九月初九妈祖娘娘诞辰之日,大家都在这里组织戏曲演出以示祭拜。

女儿好奇地问:“妈妈知道的这些,也是那个老爷爷讲给你听的么?”女儿的话,把我再次拉回到记忆里,是呀,是那个老爷爷,曾经带着我在天后行宫里一处一处地走,一点一滴地讲,讲烟台的历史,讲精美的石刻,讲精彩的彩绘……

走出福建会馆,不远就是所城里了。女儿指着城墙上的字问道:“这里明明是奇山所,怎么又叫所城里了?又是老百姓起的小名?”哈哈,还真让她说对了,奇山所就是当初明朝政府设立的“奇山守御千户所”简称,之所以在这里设立具有军事意义的城池,就是看中了当时该地重要的军事地位和作用。我问女儿,你还记得“烟台”名字的由来么?女儿回答,知道的,是由于有烽火台。我又问她,从今天来看,烟台大还是奇山所大?女儿很干脆地说,当然是烟台大,烟台是整个城市呀!我告诉她,在明朝最初设立奇山所的时候,可不是这样,那个时候“烟台”是归奇山所管的,奇山所管辖着多座狼烟墩台,“烟台”只是其中一个。女儿恍然大悟。

现如今的奇山所,在整修规划后于2021年春节前重新开街。我们穿过了“宣化”城门,走在青石板路上,去抚摸老墙砖、去扣响老房门。在所城里的展览厅里,我们看到了拍摄精美的历史片,听到了关于老烟台的寻根故事。

女儿问我,妈妈也知道关于奇山所的故事,也是老爷爷讲的么?我告诉她,我所知道的所有关于老烟台的故事和历史,都是这个老爷爷讲的……

“这个老爷爷到底是谁?可以带我去认识他么?我们去给他拜年好不好?”女儿问。

“没办法介绍你认识了,老爷爷已经去世了……”我内心充满遗憾地告诉她。

这个老爷爷,是我多年前认识的被誉为“烟台活历史”的王焕理先生。提到这个名字,现在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他,但是,他却为了挖掘烟台历史、保护文物、传承烟台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和王爷爷的相识,是在20多年前的2001年的年初。当时的我正在读大学二年级,因为参加寒假的山东民俗文化调查活动,通过爸爸朋友的关系,认识了王爷爷。那时候,王爷爷身体硬朗,思维活跃,谈吐清晰。他听说我来访的目的后,便像打开了话匣子一样,给我讲烟台山、讲十七国领事馆、讲阳主庙、讲朝阳街、讲福建会馆、讲芝罘岛、讲白石村。

王爷爷曾任烟台市博物馆党组书记兼馆长,早在1992年就被确诊为鼻咽癌晚期,医生说他最多再活两年,但是他在退休后,却靠着不知疲倦地挖掘烟台历史和笔耕不辍地勤劳写作进行乐观豁达的抗癌斗争,奇迹般地活了十几年。与王爷爷认识之后,我每个假期都会去爷爷家坐坐,看看爷爷和奶奶。王爷爷也不忘每每都给我看他的作品。他长年坚持写作,将调查了解的老烟台故事一个个写出来,先后在《烟台日报》《烟台晚报》发表文章近千篇,他的作品集一本接着一本地出版——《烟台史海钩沉》《老烟台风情》和《烟台往事》被人们誉为“烟台历史百科全书”。爷爷每次出书的时候都会送我亲笔签名的新书。每次,我都会由衷地佩服,一位古稀老人,爱着老烟台也爱着新烟台,勤奋地书写那些曾经的故事,写那些如果再不写就湮灭在时间中的故事。无怪乎,《烟台晚报》称他为“烟台活历史”。

记得不止一个暑假,我跟随着王爷爷走进福建会馆,走进烟台山,也走过朝阳街和广仁路……时隔多年之后的今天,我深深地领悟到,认识这样一位老者、学者是多么幸运而幸福的事情。听爷爷讲那些陈旧而生动的故事,随着他的话语、神态去体悟历史悠远的沧桑,感受一位老烟台人对一座城市的热爱和钟情。

如今,走在烟台的大街小巷,路过每一处的老建筑时,总能想起王爷爷用洪亮的声音认真地讲着那些历史。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很多建筑保存下来了,有的进行了修复、有的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历史在老百姓的生活中留存下来,渐行渐远的故事也在那些跟王爷爷一样热爱烟台的学者们的努力下传承下去,真是幸哉。

2009年10月,王爷爷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了。如今,在漫步城市之余,我深深地怀念这位老者。怀念他对历史的坚持和执着,怀念他对家乡的钟情和依恋。他对烟台历史、对烟台这座城市的爱,是一份大爱,穿梭过时间和尘埃,亘古弥坚。如今,我虽不在烟台生活,却依然愿意用一份深藏心底的情感凝望这个城市,如同凝望这位老人远去的背影……

新闻推荐

孙宇红:有警必达 为民待命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吕金滙通讯员芝公宣摄影报道)昨天是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对于芝罘公安分局世回尧派出所民警孙...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