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余小绿桶,拎出幸福感

烟台晚报 2021-12-24 08:38 大字

社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小绿桶模式”,我和老伴积极响应,一日三餐,平时瓜果,产生的厨余垃圾,按照可降解的、不可降解的分别开来,可降解的,譬如菜叶、蛋壳、鱼(肉)骨、果皮、玉米棒、花生壳、茶叶末之类,放进厨余小绿桶里,拎到楼下“厨余垃圾集中投放点”;不可降解的,像大骨棒、贝壳、硬果壳等等,就投放到“其他垃圾”桶里……遇上容易混淆难以认定的,聪明的老伴就晒到“好邻居”微信群,每每得到热心的回应……从不习惯到离不开,厨余小绿桶,成为我们生活的“好帮手”“好伙伴”,为我们家的绿色低碳生活增添了乐趣。

说起来,对小可爱的厨余小绿桶并不陌生。2018年,与老伴到国外探亲,儿子家的厨房就有一个。样式尺寸与国内的小绿桶差不多,只是颜色是咖啡色的,儿子儿媳管它叫“小方桶”。那个国家较早实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非常细,管理非常严格,其中就包括厨余垃圾,必须使用由市政当局统一的带有智能芯片的“小方桶”;对回收的厨余垃圾,环保部门经过处理,变为有机肥,变废为宝,实现循环利用……那时我就盼望,我们国家与国际接轨,让垃圾分类,让厨余小桶,走进国人的生活……没想到,那次回国才不过两年,这个心愿就成为了现实,我的国,正大步融入世界环保潮流,进入“垃圾分类时代”。

漫步笔者小区,一处处设计新颖、干净整洁的“厨余小绿桶收集柜”“智能垃圾箱”,展现着全新的投放模式;一个个“小绿桶”,传递着绿色、环保、文明的信息。“分类投”淘汰了“一包扔”,小区变得更加干净、整洁、美丽了。前几天的一场大雪,没有淹没居民的使用热情,置桶架上的小绿桶挨挨挤挤,为洁白的小区增添了一丝俏皮……记得刚开始推行“小绿桶模式”,有些居民不习惯甚至不接受,领了小绿桶却不使用,但随着垃圾分类日益深入人心,小绿桶使用率越来越高,置桶架上的小绿桶都快放不下了,“拎起小绿桶,快乐送垃圾”,成为小区一道靓丽的风景。我楼上的王大爷家,每到送桶时,孙子孙女都抢着,那欢快地争犟声,隔着楼层都能传到耳朵里。两个小机灵鬼还经常提醒爷爷:“这个,您分类错了;那个,应归为XX垃圾”,说得王大爷没脾气,只能更加认真 ……从“一包扔”到“分类投”,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习惯,还有生活方式,生活观念。

变化的背后,凝聚着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那天我去送小绿桶,正碰上清运工丁师傅在忙活,只见他把每个小绿桶,先仔细检查一遍,把不属于厨余垃圾物拣出,然后称重,录入,倒入收运车上的大绿桶,接着清洗,消毒,最后整整齐齐地摆放到置桶架上……大冷的天,丁师傅的脸上汗水涔涔。关心和好奇心的支使,我与他聊了几句。丁师傅边干边说,他负责这个小区1900多户14处“小绿桶收集柜”的回收清运,每天早晚各一次,一次下来,就得三个多小时……我暗自盘算,1900多户,这就有1900多个小绿桶呀,就算按一半的投放量(有些居民隔日送或者日送一次),也是小一千,这得多大的工作量啊?!联想起那些环保工作人员、宣导员、志愿者,他们为了推动垃圾分类,推广“小绿桶模式”,进门入户,宣传发动,耐心讲解,真诚付出,默默奉献……他们像丁师傅一样,是践行垃圾分类的宣传者、推动者、引路者,心里不仅充满了敬意。

厨余小绿桶,映射大民生。近日关注烟台“蓝天环境”微信公众号,由“蓝天环境”发起的“双十一”期间厨余垃圾投递双倍积分活动,获得了广泛响应,仅在活动当天,小绿桶使用就达到11045次,同比增长12.2%。从不习惯到习惯,从被动到自觉,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使用小绿桶的行列,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这场“绿色革命”,正逐渐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行为习惯,如此,烟台的蓝天碧水将更加美丽,更具魅力。王忠民

新闻推荐

烟台市政协开展“服务基层、情系百姓”下乡义诊活动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12月23日,市政协主席朱秀香、副主席王国伟带领部分医药卫生界政协委员和医疗专家,赴牟平区玉林店镇茶...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