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疃村与杜家疃村
□彭守业
朱家疃村:明朝中期朱姓人来此建村,原名“长峰朱家疃村”,简称“朱家疃村”。为半山半泊村庄,东面有五卒山,西面有车山,勤河从村东流过。
朱家疃是人口小村,50年代中期时,全村60多户,不到300人,2016年时240户,520人,朱、王、梁、肖是朱家疃村四大姓氏。朱氏来得最早、人口最多,据说明朝中期时,其先祖来自“小云南”,现在朱氏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60%以上;王氏于明末时自福山县回里镇旺远旺村迁入;梁氏于明末清初时自福山县西北湾迁入;肖氏于清朝时自福山县迁入。其他姓氏多是民国年间迁入的。
过去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大集体时是黄务一带的穷村,常常忙活一年还欠集体的。近年来,搞房地产开发收入颇丰,2016年房地产开发收入1600万元。
朱家疃村虽小,不过文化较发达,上世纪50年代前杂耍及京剧比较有名。过去村里有12面大鼓,还有一套小鼓、罗、钹等音响,每年正月前后出去表演,12面大鼓一打,很是威风。开始时,小鼓鼓点打不好,有一次文艺汇演时,听到外村鼓点打得好,朱家疃几个人就靠上去听,连续“偷听”多次,回村后反复练习,朱家疃的小鼓终于打出了名堂;朱家疃村过去爱好京剧的村民不少,村里置办的戏服、道具也不少,每年都排演一出大戏,有的戏水平较高。过去有这样一段轶事:朱家疃村几个人到外村看戏,台上一个演员在表演踢腿时摔倒了,朱家疃的人喝倒彩。戏班子下来人将他们请上台,看看他们怎么表演。只见朱家疃村一个人飞起一脚,将空中一盏灯踢了下来,台下齐声叫好,戏班子也心服口服,可见当时该村戏剧功夫之深。
杜家疃村:建于元代。元仁宗四年,杜氏始祖在此建润水庄村。明光宗十九年,李氏始祖在此建树吉庄村。清雍正三年,润水庄与树吉庄两村合并,因杜氏人口多,故名“杜家疃村”,又因某一阶段杜家疃等12个村隶属于长峰乡,故名“长峰杜家疃村”,简称杜家疃村。村东有东山,村南有围子山,西南有砲山,西面有观景山,西北有车山,村庄四面环山,中间比较平坦。围子山上有磨剑(箭)石7块,以七星自然排列,称“七星磨剑(箭)石”。有人说这是当年路过的捻军在此磨剑(箭),也有人说是动物磨爪子所致。勤河从村东流过。
1950年时全村80多户,302人,2016年时311户,860人。杜、李、邹是杜家疃村三大姓。《芝罘区志》等志书上说,杜氏于明朝中期来到此地。不过,过去村里的杜家茔里有几座造型漂亮的油篓坟,其中有一座两三米高的坟,石头上刻着“延佑六年杜四公有四子”,“延佑”是元朝元仁宗(1314—1320年)的年号,这说明至少在元朝时,杜氏就来到此地。杜氏现在占全村户数的50%,其一世祖是杜佩;李氏祖籍牟平县解甲庄镇西解甲庄村,明光宗泰昌元年八月,其始祖李开先投奔嫁与杜门的姐姐,迁居此地,现为村里第二大姓,占全村户数的23%;邹氏是第三大姓,清朝时迁入,现占全村户数的10%。其余17%为刘、王、孟、陈、钟、孙、曹、林、肖、于、傅、张等姓氏。
杜家疃村经济以农业为主,过去村里四周山上栽植苹果,平地种植粮食。由于勤河泛滥,两岸的土地经常泡在水里,成了盐碱地,上世纪70年代勤河治理后,大队组织挖了不少排水沟,土地不再盐碱。
村里过去有关帝庙和龙王庙两座庙宇。关帝庙位于村东北角,村民俗称“东庙”,正殿3间,两边还有耳房,正殿中间供奉着关羽、关平、周仓,两边陪供火神雷神。1928年村小学成立时,里面的神像被捣毁,正殿作了教室。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王鸿云通讯员杨杰)为了提高小微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做好食品源头安全工作,近日,烟台开发区市场...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