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上海屡遭困苦磨难

潍坊晚报 2020-12-13 09:58 大字

王滨在上海住在一处二层楼的亭子间里,狭窄且不见天日。在事业刚有起色时,智齿引发的下颌骨骨髓炎令他面容变形,他的演员梦随之破灭,并饱尝失业之苦。即便生活如此艰难,也没有阻碍他志在电影的心……

牙病导致面容变形意外破相演员梦碎

从上海法租界霞飞路西头,折入一条小街,是麦尼尼路(现康平路),王滨就住在这里一处二层楼的亭子间里,对面是高楼,亭子间狭窄且不见天日。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大本营。一个既无头衔也无靠山的青年,注定要走坎坷的路。

1932年秋,王滨到上海联华一厂当上场记。上海地下党对知识青年很重视,在第一次放映苏联故事片《生路》后,田汉、阳翰笙让当时月薪只有15元的小职员王滨上台发言。不久,王滨升为剧务,月薪也升为25元。

剧务是摄制组的总管,一切与演员、拍摄现场有关的事务都要管。联华一厂有一批显露头角的导演,如费穆、马徐维邦等,与他们共事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更没想到的是,王滨与聂耳住在一个亭子间。他向聂耳学习音乐知识、阅读世界名著和练习写作。电影厂也准备让他主演一个工人角色。

正在王滨事业蓬勃向上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他的智齿长不出来,导致肿痛。他随便跑到街上的牙科诊所去治疗,由于消毒不好,转成下颌骨骨髓炎。无奈之下,他只好求助父亲,在父亲的资助下进入正规医院治疗,手术后骨断牙废,致使面容变形、痛苦不堪。

父亲心疼儿子,接他回到烟台。离沪时,他的伤口还没有全部愈合。烟台一家有名的西山医院,是美国人创办的,主治大夫多为美国人。父亲安排王滨在这里就诊,并多次与医生商谈为王滨补牙骨,但不幸的是,这一愿望还是落空了。

期间,于敏经常陪王滨去医院。两人也时常漫步海滨,随浪花的翻滚而心潮起伏。牙病初愈,王滨又一次踏上南下的海轮。

“破相”对于王滨来说,无疑是锥心泣血之痛。随着“演员梦”的破灭,接踵而来的是失业。从此,他忍受着生理和精神的双重打击:牙齿不能正常咀嚼,银幕上不能施展抱负。痛定思痛之后,王滨立志改学编剧和导演。从此,电影院就成了王滨的学校,由于囊中羞涩,他只能看二、三轮影片。不但声光不及一流影院,而且影片也常有残缺。那时,关于电影艺术的书籍很少,只有一本夏衍译的《电影导演论》和《电影演员论》,这两本书成为王滨的枕边书。

穷困三人挤于斗室寻找事业发展机会

1933年初春,王滨迎来了好友于敏。两人同住亭子间,一起去凭吊闸北和江湾的沪战遗迹。此时,田方从北平来沪不久,正在天一电影公司当演员。王滨领于敏去见了田方、宋之的、陈凝秋(塞克)等人。宋之的在北平的“左翼”戏剧活动受到当局迫害,故与于伶等人结伴来沪,靠卖文为生。

后来,田方也移来亭子间合住。斗室内,三个青年各霸一个角落,开始了困苦生活。田方时有拍戏的机会,但电影厂总拖薪,手中也没有钱。于敏带的钱很快用光,他们时常勒紧裤腰带,买最便宜的大饼、锅贴。王滨因为牙齿问题,每餐差不多是囫囵吞下。有时三个人的口袋里都掏不出一个铜板,只好拿东西去当铺。

患难增友谊,流浪磨意志。在市侩气冲天的十里洋场,没有名望,没有靠山,一个青年即使满腹经纶,也很难有施展的机会。与王滨同来上海的石寄圃已回山西,筹划成立西北电影公司。宋之的、吕班等人也有此志。王滨与于敏、田方计议,他先回烟台筹措费用,然后北上太原创业。

不久,王滨回沪。可以肯定,谋事未成。这一阶段可能是王滨一生中最艰难困苦的时期。流浪和潦倒的境遇,使王滨接触到了上海的底层人民,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无能,从此更加倾向革命,赞同党领导下的“左翼”进步文化运动。

影片公司谋得职位坚持自我再度失业

1934年春,王滨常常食住于朋友金焰家中。他常常帮金焰擦洗汽车、清理草坪,干其他杂活。后离开金家,于伶安排他与一青年住在一起,正好与冼星海为邻,遂结识冼星海。

后来,经夏衍推荐,王滨进入天一影片公司任编剧,月薪78元。他写的第一个剧本《重归》,由高梨痕导演拍成黑白默片。此后不久,又创作了《母亲》,于1935年拍成影片。

随后,他又投身于《海葬》的创作。为避免被打扰,他把自己关在屋里,疯狂创作。同年夏,王滨组成摄制组,渡海北上,去石岛拍外景。1936年初,拍摄完成,随即在上海首映。平心而论,影片不是上乘之作,但颇有特色。海上的朝霞和日出,嘶吼的狂风和触天的巨浪、人与自然的大搏斗、生和死的角逐都拍得有声有色。剧本的原型素材,就是王滨的挚友于敏的父亲。但由于反动政府的穷删乱剪,影片变得支离破碎。尽管有进步报刊的屡次推荐,影片还是卖不了钱。

老板又把王滨介绍到香港分厂,导演《广州一妇人》。老板重商而不重导演,提出七天拍完全片的无理要求。王滨坚持自己的艺术水准,坚决不同意,在他重质量而老板要速度的矛盾中被解雇,不得不离开香港返回上海,重过失业生活。

辗转多地前程迷茫

好友相逢决意北上

王滨回到上海,囊空如洗,只得再次寄居在金焰家。在失业生活的苦苦挣扎中,他从未放弃过艺术。他艰难地写出了专为金焰而创作的电影剧本《红雪》,是反映东北索伦族对日斗争的故事。老板也很欣赏,自显高明地把片名改成《血溅雪岳》,不料被反动政府审查机构以红色嫌疑的罪名封杀。

1937年春,在上海无业难捱的王滨被北平养成所的同学石寄圃拉去太原,诓称是拍《成吉思汗》,实际要他导演阎锡山的《土地村有》。面对百般威胁利诱,王滨消极抵抗,捱到工薪入袋,伺机逃出娘子关。

6月,王滨回到烟台,方知父亲于三年前失业……

“七七事变”后,烟台的河山话剧社和青年会话剧团正筹演《保卫卢沟桥》。王滨应邀导演了这部话剧,公演很成功,有力地助推了群众的抗日热情。王滨筹思再三,还是想回上海。父亲无力资助,他只得厚起脸皮向同学借了17元,艰难地回到上海。到上海后,才得知朋友们大多离去,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由于伶负责,组成13支演剧队伍,分赴各地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演出。联华第一厂早已关门,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王滨面前:该往哪里去?既然大多数老友已去武汉,那么上策就是追踪而往。他拼凑了一点路费,乘船南下香港,然后转道去武汉。

1938年4月初,王滨辗转来到武汉,见到了田方、宋之的等好友。参加演剧队,还是到国民党控制的制片厂?正当他举棋不定时,正巧遇见了一年不见的于敏。二人喜极而泣,共同计议前程。王滨连续几天觉睡不着,饭吃不下,最后打定了去延安的主意。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同事的热心帮助和罗炳辉将军介绍下,二人踏上了去延安的路……

新闻推荐

开发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党委: 助推城市管理跨越提升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曲彩云通讯员王群李晨)2020年,烟台开发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充分发挥综合执法和城市管理领域基层党组织战...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