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职工年均工资由5.99↑8.23 “十三五”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高12070元和5678元
YMG全媒体记者 侯召溪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也是最忠实的记录者。回顾“十三五”时期烟台发展成就,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格外提振人心——全市生产总值预计今年达到8000亿元左右,人均突破10万元,达到中高收入经济体水平;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783元,年均增长8%以上,提前实现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昨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十三五’成就巡礼”主题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田序润,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绍忠,重点介绍了烟台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实现“六大巨变”
8000亿元
1、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全市生产总值预计今年达到8000亿元左右,人均突破10万元,达到中高收入经济体水平。
7.2:41.6:51.2
2、产业结构实现标志性转变
2019年末,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二产,从“十三五”初的6.8:51.6:41.6调整为7.2:41.6:51.2,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50%
3、发展动能实现结构性转换
到今年底,“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将达到3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预计突破5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预计达到1000家左右,创新驱动正成为发展的主动力。
93.5万户
4、发展环境实现系统性再造
营商环境显著优化,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办事环节、提交材料、办理时限均压减一半以上,200多项高频应用事项实现“无证明办理”,企业登记实现全程网办、半天办结,市场主体由2015年末的56.3万户增长到93.5万户,上市公司由38家增加到51家。
600公里
5、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
蓬栖、龙青、文莱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70公里。龙烟铁路、潍莱高铁开通运营,大莱龙铁路主体完工,铁路运营里程突破600公里,蓬莱国际机场跨入千万级机场行列,烟台港货物吞吐量2019年达3.9亿吨、列全国港口第9位,潍烟高铁、莱荣高铁、蓬莱国际机场二期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完成勘测。
37783元
6、人民生活实现根本性改善
全市1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783元,年均增长8%以上,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提前实现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动能转换“初见成效”
30%
经济结构更“优”
“四新”经济占GDP比重超过30%、占投资的比重超过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52%,先进结构材料、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为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端化工、海洋牧场、滨海旅游、葡萄和葡萄酒等7个集群进入省“雁阵形”产业集群库,万华、南山等领军企业持续壮大,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快速形成。
1000家
创新动力更“强”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今年底有望突破1000家,是2017年的两倍多;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00多家,约占全省1/6。实施重大科技专项139项,中集“蓝鲸2号”、荣昌“红斑狼疮新药”等关键技术相继攻克,填补了国内空白,走在了世界前列。
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万华全球研发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启动建设,大幅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自贸区烟台片区、国际招商产业园等载体正成为引领区域先行先试的新高地。
5000亿元
发展后劲更“足”
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万华百万吨乙烯、海洋牧场百箱计划等一批大项目纷纷上马,将成为烟台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支撑。
近3年的工业技改投资达到3500亿元,预计达产后新增销售收入5000亿元以上。3年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预计达到48.4万户,市场活力不断提升。同时,加快落后产能出清,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6000多家,让发展“轻装上阵”。
YMG全媒体记者 侯召溪 整理
谭希光 制图
新闻推荐
烟台是教育强市,教学水平一流,齐鲁名师名校长辈出。利用信息技术,借助媒体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港城学子,是栏目开设的...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