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烟台剪纸“抱团”促传承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通讯员 宋永胜 摄影报道
这个学期开学后的每个周五,烟台剪纸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梁巧艳都会准时来到莱山区第二实验小学。新开设的剪纸社团课程让孩子们新奇不已。“这个活动从3年前就已经在芝罘区、莱山区、牟平区、高新区陆续开展。”梁巧艳说,“在没进校园之前,烟台的孩子们很难全面了解当地的非遗文化。”
梁巧艳的这5年,伴随着烟台剪纸,可谓收获满满。
守正创新 她把剪纸衍生到各处
从单纯传承剪纸技艺到制作衍生品,梁巧艳走过了5年时间。“几年前我提出将剪纸穿在身上后,受到了很多同行的议论。”梁巧艳告诉记者,“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对还是错。可后来,这种形式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认可,我觉得我应该继续做下去。”
她顶住压力,将剪纸融入生活的不同层面,既有手提包、灯罩,还有一些类似贴画的“磁力贴”。“我感觉现在我做的东西,剪纸的寓意和符号都没有变,技艺也一直在传承。”她坦言,“剪纸本身也是美化生活的,如果可以把剪纸当衣服穿到身上,服务于生活,其价值会发挥得更大。这些形式是不变的,只是材质变了,为什么不可以?”
很多剪纸传承人之所以抵制“剪布”,就是因为梁巧艳改变了剪纸的材质,可“对镜贴花黄”的古人就有了创新意识,并且她设计的图案大多简单易学,“既有剪纸的普遍技法,上手又不难,这样会让更多人喜欢剪纸,了解剪纸。”梁巧艳说,“现在很多剪纸艺人都是在复制老式花样,从传承角度说,可以理解。”
从线上到线下
传统艺术也需要“云”传播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非遗项目传承影响较大,特别是与新年相关的民俗文化庙会、文艺展演展示等,很多与节庆相关的非遗产品如年画、剪纸等销量也大幅减少,课程培训也纷纷延迟。很多没有网店的非遗传承人,效益都不景气,反而线上有业务的,基本没受太大影响。
“年后,我们接到的订单快破10万元了。”梁巧艳在疫情之下越发忙碌了。为了传承,梁巧艳通过“云端微课堂”进行技艺展示,她的剪纸课程一经推出广受好评。此外,她的胶东剪纸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还积极完善互联网平台建设。“疫情期间,我们业务主要通过线上VR向客户进行剪纸产品的全面展示,除了包装材料运输受影响以外,销售状态保持良好。”
说起原因,梁巧艳坦言:“互联网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必然促使我们非遗产业要积极寻求转型升级,从固有的线下传统模式到线上销售平台建设,应与时俱进,立足现代,面向未来。非遗传承人也应该打破原有的保守思维模式,手艺精进的同时也要学习先进本领,武装头脑,让非遗插上科技的翅膀。相信我们的文化产业会越飞越高。”
从各自为战
到“抱团”促传承
2017年12月,烟台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2019年9月,市文化和旅游局制定《关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实施意见》,致力于“烟台剪纸”等“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和产业发展,立足传承、强化保护,着眼应用、共谋发展,多方携手、贝联珠贯,“十三五”以来,烟台剪纸走出一条群体性创新传承模式。
烟台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构成体例和典型代表,是世界级“非遗”瑰宝,在人们心中有着深深的文化情结,不仅是中国年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元素,也是人们寄托乡愁、寓意吉祥的情愫表达,更是现代大众品味传统艺术之美、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文创性载体。
今年市民文化节期间,烟台市特别推出了“纸艺传情”——烟台剪纸大赛活动,凡是烟台市城乡居民、在校学生和驻烟机构人员均可按组别报名参赛。“如今,这种群体性的传承和普及活动,已经不光是孩子们受益,更多的普通市民也能通过各类活动,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梁巧艳说。
近年来,烟台市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的进程中,将“烟台剪纸”作为烟台文旅“世界性地域标志”载体,创新应用这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非遗瑰宝,通过群体性“抱团”传承,培育形成了良好的剪纸文化生态链。加大政府扶持,进行文创开发,让传统剪纸焕发时代特色,实现了烟台地域乡土文化传承、民俗民情呈现传播、旅游外交创意礼物、城市氛围特色营造等多元价值。
实行群体性“抱团”传承模式,以体制机制的创新形成地域性合力。在“烟台剪纸”的品牌引领下,通过每个县域的微地域气质,形成不同的传承流派,相互促进、相互辉映,形成群体性创作热情,使“纸上花开、鲜妍四海”。如今,该项目形成了“三大平台”支撑保障,“‘五链条’传习研产彰”机制运行,让剪纸这一古老传统艺术从“坚守”迎来“盛放”,从“民舍”走入“世界”,成为烟台非遗传承中“生动实践”的现实样本。
新闻推荐
现代汽车[现代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位于烟台开发区]展位。YMG全媒体记者刘洁摄林德(为万华提供气体管网和服务)展位。Y...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