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风耳”到“千里眼”

烟台晚报 2020-10-30 10:54 大字

□潘云强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快得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记得我家是上世纪80年代安装的固定电话,那时在寻常百姓家还不普及,几千元的初装费对于工薪阶层来说,算是挺大的开支。那时我家住四楼,装电话师傅的大嗓吆喝声,以及在窗户外架设电话线的动静,还是吸引了不少邻居羡慕的目光。安装电话的师傅把电话线从南阳台引进来,接上话机测试了一下,一声清脆的电话铃声响起,正在北阳台做饭的妻子听见后马上冲了过来,借着高兴劲儿,打出第一个电话。

从那时起,原来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电话,才开始下凡人间,也从那时开始,电话始终陪伴左右,成了我们须臾不离的亲密朋友。电话铃声犹如美妙的乐曲,伴奏着百姓日常的生活,而电话仿佛让我们长了“顺风耳”,把相距万里的朋友和亲人,一下子变成咫尺之间。我们用它谈工作、聊感情,倾诉喜怒哀乐,我们甚至学会煲电话粥,即使相隔千万里,也可以借助电话线拉近彼此的距离。

随着科学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曾几何时,红极一时的固定电话风光不再,不知不觉间,手机和微信走进并深植于人们的生活,成了新时代的宠儿。其实想想,这也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长江后浪推前浪,各领风骚数百年,只不过,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各路“英豪”引领风骚的时间大为缩短。

前年,在孩子和朋友的帮助下,我也学会使用微信,和电话相比,微信更加快捷方便,不但可以发送图片,还可以视频通话,像安装了“千里眼”,不但可解亲朋之间的相思之苦,而且大大缩短了时空感。除了跟孩子有微信,我也加入了另外几个微信群,因为爱写点东西,参加的群大多是与文化沾边的。其中一个“烟台街”群特别引起我的兴趣,因为他们很多都是烟台一些文史爱好者,对烟台的开埠及近现代的发展,颇多研究,有的还很有造诣。平日群里很忙,经常举办学术研讨会、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经论道、交流创作心得,他们也经常进行专题讨论,有时还会就某个问题争论,尽管观点不尽相同,有时还挺较真,但大家还是以学术研究为主,点到为止,私下都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当然群和群的话题重点不同,在一个以中老年人为主的群里,大多讨论的是有关退休以后的生活,以及调整心态和益寿延年等问题。有一次,我数了数微信朋友群,一共有42个人,其中男女各占一半。在平日讨论中,我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男同胞的话题往往是谈论国家大事、世界形势,展现家国情怀。女同胞的话题往往是以家庭、衣服、孩子和情感为主线,柴米油盐占据了不少份量。而我们的生活,也在微信的陪伴下,一天天向前推进。而打电话竟不知在何时被人们搁置一旁,固话不知何时已被拆除,与我们渐行渐远,消失在时光的隧道里。

有一天,久违的手机铃声骤然响起,由于正是午夜,显得分外刺耳,一下子把我从睡梦里惊醒。我拿起手机,是外甥从欧洲打来的,他急切地告诉我欧洲新冠疫情形势非常严峻,让我尽快寄些口罩,以备急需。外甥是上世纪末放弃了国内舒适的工作,在一股出国浪潮裹挟下远走异国的,当初为了实现所谓的出国梦,用尽了浑身解数。好在通过打拼,这些年总算安定下来。

放下电话,我的心中五味杂陈,在慨叹之余,我更多的是庆幸,庆幸生活在中国,生活在芝罘,庆幸有祖国的庇佑,而且我坚信,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我们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新闻推荐

新北河街市场将于11月中旬开业 位于原西南河体育场东侧,计划引进智慧农贸系统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钟嘉琳通讯员宫顺摄影报道)随着芝罘区所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的推进,承载着一代人记忆的北河街市场...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