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好科技“梧桐” 增添动能引擎 我区创新平台与载体,助推新旧动能转换
本报讯(芝罘融媒记者 宋晓娜 通讯员 宋扬 洪杰)近年来,我区围绕区域优势产业,以服务产业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为核心,引育并举、搭建桥梁,布局建设培育一批技术创新平台、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载体,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和强劲引擎。
引育并举,高端研发平台聚力创新。我区立足本土优势,持续加强高端创新资源集聚,鼓励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持续引进“中科系、高校系、央企系”高端研发机构,形成“校所产城”融合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全省首家新旧动能转换研究机构,成立烟台新旧动能转换研究院先进高分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助推全区新旧动能转换;启用西南交通大学烟台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依托西南交通大学人才、科研优势,助推我区在云计算等领域提质增效;建设康佳芝罘生命科学创新中心,打造集研发、中试、生产、物流及营销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引进明石创新产业技术研究院及其附属五个设计院,建设全省首批、省内唯一的微纳传感技术与智能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为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体;依托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鲁东大学、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海军航空大学、中航集团第五研究院、中船第709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共同建设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加速开展海上航天产业关键技术研究、装备研制及示范工程,打造天、海融合的战略新兴产业体系。形成了以中科院研究所、知名高校、龙头企业组成的研发机构群体,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专业领域,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源头动力。
搭建桥梁,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创新。我区积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彩虹工程”,突出抓好拓源、搭台、厚培、畅流四项工作,致力打造企业与高校无缝沟通的成果转化环境。一是拓源,对接“双一流”高校、中科系等科研院所,加强与国内知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的联系,汇聚全国科技成果15000余项,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搭台,大力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全区共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6家,加强技术转移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拥有专职技术转移服务从业人员35人,技术经纪人26人。三是厚培,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9家,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51家,拥有省级以上平台51个,其中国家级20个。四是畅流,实施科技特派员“三送一解”服务企业活动提升机制,举办论坛,开展精准对接,举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烟台)企业对接会等活动2次,组织企业参加中科院沈阳分院等院所举办的10余场视频直播科技成果发布会(云讲堂)。
嫁接资源,创新载体“百花齐放”。坚持以培育创新创业经济、构建发展新动能为主线,以“内源培育”和“外源导入”为核心抓手,积极构建“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培育孵化引进一批高新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引入康佳之星、明石创新技术集团、科达集团等明星双创品牌,在区内运营包括孵化器、加速器、创投基金等一系列双创业务,为创业者提供市场、投资、媒体、空间、供应链、定制生产等在内的创业孵化服务。目前,全区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9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孵化面积20万平方米,孵化企业400余家,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40余家。同时,加大培育力度,布局建设技术研发类创新平台以及服务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平台,形成梯队效应,共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工程)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40余个,各类创新平台大胆探索、灵活运作,充分发挥集聚要素资源、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促进区域创新资源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新闻推荐
普法、义诊、走访、座谈会…… 黄海路街道“老人节”活动很丰富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衣文萍通讯员尹顺港张晓菲徐维丽摄影报道)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如约而至,黄海路街道各个社区开展了形式多...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