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瓶“漂流记”
□ 本报记者 张依盟
本报通讯员 贾子艺
在烟台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国宝级的文物,它就是国家一级文物、该馆十大镇馆之宝之首——乾隆御题白玉瓶。
这件玉瓶选用新疆和田玉籽料雕琢而成,玉质温润,颜色洁白细腻,整体造型古朴庄重,匀称和谐,显现出了清代玉雕的高超技艺。整个玉瓶高34.4厘米,重3.69公斤。瓶颈部镂雕一只攀绕的骊龙,身体蜷曲,龙爪前伸护持玉珠,造型流畅舒展,栩栩如生。在瓶身雕刻有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七绝诗一首:
捞取和阗盈尺姿,
他山石错玉人为;
一珠径寸骊龙护,
守口如瓶意寓兹。
这首诗体现了乾隆帝对此瓶的喜爱。
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喜欢收藏玉器,对宫廷玉器的制作极为重视,遇到称心玉器往往亲自题诗留念,表达欣喜之情。乾隆时期的玉器也代表了清代玉器的最高水平,后人称之为“乾隆工”。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这只玉瓶,完全具备了“乾隆工”的特征,它娴熟运用了琢玉的各种技艺,直线挺拔,弧线圆润,地子平滑,膛壁均匀,镂雕技艺出神入化。
玉瓶原藏于紫禁城乾清宫,为宫廷重要陈设器物。风云莫测,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烧杀抢掠,夺去了无数奇珍异宝,其中就包括这件玉瓶。那么,流失海外的玉瓶是怎样回到祖国的怀抱呢?这其中有一段漫长曲折的历程。
20世纪初,烟台牟平人杨鉴堂在黑龙江双城子开了一间杂货铺。一天,一名沙俄军官背着包裹来到店里,拿出一些古玩换酒喝,无意中露出了这件玉瓶。杨先生对八国联军的暴行早已恨之入骨,一见玉瓶,便识得是宫中之物,老先生不忍心祖国文物流落异邦,不惜重金买下此瓶。之后,杨鉴堂将玉瓶毫发无损地带回故乡,妥善珍藏。斗转星移,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杨老先生临终前叮嘱儿子杨景韩:玉瓶乃宫中之物,当倾力相护,若逢盛世,你定要择机献给国家,切勿高价出手,更不可再落入外邦。杨景韩始终牢记先父遗嘱,对玉瓶倍加呵护珍藏。1938年,日寇侵入牟平,多次威逼利诱,但杨景韩牢记父亲嘱托,宁可性命不保也不肯露出半点实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已届八旬的杨景韩率儿孙从地下将玉瓶挖出献给祖国,收藏在烟台市博物馆。
玉瓶本身的价值、八国联军的巧取豪夺以及杨家的舍身护宝和无私捐献,为这件玉瓶赋予了太多的内涵,它目睹了鸦片战争后国家的支离破碎和民不聊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的繁荣昌盛和普通百姓的拳拳爱国之情。正因如此,烟台市博物馆将这件玉瓶定为第一件十大镇馆之宝,翻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历史》课本,玉瓶的照片也赫然在目,诉说着传奇的经历。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姜晓通讯员唐蕾)今年是我国第43个“质量月”,近日,区市场监管局积极以“建设质量全国,决胜全面小康”为...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