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挂牌成立近一年 自贸区烟台片区交出亮眼成绩单
□ 本报记者 董 卿 从春龙
本报通讯员 马双军 王聪
一年内新增注册企业4500多家,同比大幅增长;先进结构材料、生物医药两大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大批制度创新案例和实践创新成果相继推出,创新案例中全国或全省首创率超60%……自去年8月31日正式挂牌成立,烟台自贸片区已走过近一年。一年来,烟台片区发展蹄疾步稳,敢试敢闯敢创新,站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烟台,交出了自贸片区建设一周年的亮眼成绩单。
去年10月17日,韩国首尔。山东米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韩方投资者白娟秀女士,手捧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公司营业执照兴奋地说:“不用出国,就拿到了营业执照,还收到一套免费刻制的印章,这么便利的服务,让我们以后到烟台投资充满了信心!”这是烟台自贸片区在海外颁发的首张营业执照,也是政务服务走出国门,实现跨国审批的首创性探索。
以“跨国办”为起点,“走出国门”的服务不断延伸。自贸区烟台片区利用线上、线下两个渠道提供双向咨询服务,缩小由于制度差异带来的跨国经营成本负担,投资者“足不出户,照办不误”,最短5天就能快速办理自贸区烟台片区的证照。目前,自贸区烟台片区已为来自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匈牙利的11家企业提供了跨国审批服务。
继跨国“零跑腿,不见面”审批后,烟台片区推出《关于促进自贸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的20条意见》,88%可比事项达到“全国最快”行列,设置企业开办“集成式”服务、“证照同办、多证联办”等多项政务服务提速内容,推进实施一系列制度创新。一年来,自贸区烟台片区提炼总结上报了一大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全省或全国首创率超过60%,同步产生实践创新成果数十项。
利用叠加中韩(烟台)产业园这一巨大优势和特色,自贸区烟台片区高标准建设中韩(烟台)产业园,探索建立以产业链合作为核心的“两国双园”联动发展机制,支持中韩科创孵化基地建设,开展中韩标准化建设,探索中日韩互惠型贸易便利化。一年来,烟台片区新落户韩资项目同比增长2倍以上,成为国内韩资企业集聚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中日产业园启动建设,一期面积2.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培育全球检测、跨国销售、国际结算等现代服务业,已落户外商投资企业20多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6亿美元。
除了区位优势,海洋经济是烟台片区的巨大资源优势。聚焦“打造现代海洋产业基地”的试验任务,烟台片区谋求“经略海洋”更大突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现代化海洋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在全国首创政企社科四方联动,构筑海洋生物资源“大养护”格局;在全国首创海洋牧场融资风险评判标准。今年4月,投资过百亿的500强项目——烟台经海海洋正式落户自贸区烟台片区,通过海工装备“制造+服务”的探索模式,亚洲最大的海洋渔业规模化养殖基地呼之欲出。
一系列创新理念落地开花,一个更具开放性、更具改革气质的创新高地跃然眼前。制度创新、贴心服务,激发了外商投资热情,吸引了大批人才涌入,自贸区烟台片区的“朋友圈”日渐扩大。去年以来,烟台片区引育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0人,全职引进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首开烟台市与诺奖获得者合作先河。全区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260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600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40件。
依托八角湾中央创新区、海洋经济创新区、业达智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四大板块,烟台片区引入中科院育成中心、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高端科研机构和产教融合机构,大力拓展人才事业平台。针对海外人才,设立加拿大生物科创中心、中韩科创孵化合作基地、中俄海洋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海外人才来区创新创业的“大本营”。去年以来,全区新增创新平台1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3个,目前拥有市级以上研发平台232个。
新闻推荐
芝罘仙境项目1500回迁户选新房 持续至10月3日,全程配备工作人员现场指导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钟嘉琳通讯员宫顺摄影报道)选新房,展笑颜。8月25日,芝罘区朝阳(一期)、所城历史文化街区峰山怡景回迁安置...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