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人闯崴子 □战军
碎花小褂油布伞,
小大姐身段真好看。
若问出门到哪里?
去趟崴子把亲串。
哎哟哟,
你拿碗来我拿瓢,
姥爷喝它当中药。
这是烟台自清末开始就流行的一首歌谣,一些年纪大的人都熟悉它。其中“去趟崴子把亲串”中的“崴子”,指的就是3000里之外的海参崴,现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在这里定居,过去胶东人到海参崴串亲戚如同到上海、大连一般。
华夏民族和海参崴有着非常深的渊源:唐高宗时在海参崴设立安东都护府,辽国设立东京道,金朝设立上京路,元朝设立辽阳行省,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清朝更是把这里称为“龙兴之地”,并在东北设立了盛京将军、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来管辖包括海参崴在内的这100多万平方千米的辽阔疆域。
东北地大物博,土地肥沃,种什么长什么,东北一带的东胡、乌桓、鲜卑、扶余、高句丽、契丹、满族等少数民族都借此繁盛起来。到了近代,由于沙俄觊觎东北已久,逼迫清政府解禁长达200年的汉人不得入关的禁令,关内百姓才得以到东北和远东地区去谋生,一些人便跋涉到了已经划给沙俄的海参崴等城市。
在胶东半岛还有这样一首歌谣:死逼梁山闯关东,走投无路闯崴子。自清末开始,天灾人祸不断发生,灾荒年常常饿殍遍地,更别说与此相伴随的军阀混战、外敌入侵了。人们迫于生计,再加上一些歌谣,让很多人对闯崴子产生了兴趣,闯崴子一时兴盛起来,大批农民经山海关或从山东经由海路闯关东到了东北地区谋生。仅山东省一年“出佣满蒙俄领”的苦力就达35万人。到东北的农民除了一部分留下外,大部分出国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海参崴的华工有36700人,双城子(乌苏里斯克)、伯力(哈巴罗夫斯克)、庙街(尼古拉耶夫斯克)等地也有35000多人,可见当时“闯崴子”的规模与声势之大。在胶东,掖县、黄县、牟平及福山等县闯崴子的人较多。
海参崴冬天异常寒冷,冰封期长,一年中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比较适宜活动,西伯利亚的寒流每时每刻都在威胁闯崴子人的生命安全。不过,这里盛产海参,烟台人去后,将新捕捞上来的海参经过一番加工晒干,再通过陆路、海路运回烟台,往往会得利数倍。还有人从事做工、种地、放牧等营生,或者经商做买卖,长途贩运布匹、皮货、金银首饰、食盐、海参、海带、紫菜、鱼类、贝类、粮食等。
烟台南郊埠后张家村的张氏四兄弟,当年曾结伴到海参崴经商,村民称四兄弟为大崴子、二崴子、三崴子、四崴子。经过多年打拼,他们都取得了成功,致富后在村里买了不少地,盖了成片的房子,同时行善积德,为村民做了不少善事。上世纪40年代时,三崴子张文海出钱出料,村民出工,在村里盖了10间房屋作为校舍。但更多的人命运凄惨,不仅没赚到钱,连命也搭上了。
还有一大群人是被沙俄欺骗甚至掳掠而去的。清末时,烟台山下海关街有一家俄国士美洋行,它们披着经办银行业务、海上航运业务、保险业务、贸易出口业务的外衣,实际上干的是贩卖华工到海参崴等地做苦力的罪恶勾当。在当时的烟台港码头,常常见到一些形容枯槁的人在等船,他们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戴着瓜皮帽,面如菜色,目光呆滞,还有一些稚嫩的面孔茫然四顾。从1896年到1903年的7年时间里,沙俄明里暗里,使用各种卑劣手段,从烟台港掠走山东劳工12.53万人,平均每年多达1.8万人。从1916年到1917年,沙俄为了欧洲战场和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需要,和英法等国家狼狈为奸,在山东共骗卖华工15万人,仅烟台一地就掠卖多达10万人,其中有大量懵懂无知的孩子也被裹胁进去,跨过辽阔的大海大洋,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充当沙俄的炮灰和苦役,很多人最后客死他乡,尸骨无存。
沙俄为了诱骗中国人到海参崴修西伯利亚大铁路,使出了浑身解数,开篇的那首歌谣,就是士美洋行伙同当时的清政府官员一起杜撰出来的,像这样的歌谣,一时遍布大街小巷,诱使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到海参崴,最后发财的寥寥无几。他们辛苦挣的钱财,要么被洗劫,要么被扣压,甚至连回家的路费都不够。1900年士美洋行又从山东各地骗来2000名华工,准备从海上偷运到海参崴去做苦力。然而上船不久,华工就发现了阴谋,他们立即弃船上岸,直奔士美洋行,同俄国人贩子展开斗争。士美洋行的俄国人见势不妙,竟毫无顾忌地向华工开枪射击,造成劳工伤亡。这些华工忍无可忍,用棍棒和石块砸毁了洋行的门窗,冲进洋行大楼和俄国人搏斗,吓得这些俄国人一边说好话,一面溜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政府为防止日本人趁机占领其远东地区,开始驱逐日本人。由于日本人和华人混居在一起,无法进行辨认,就连同华人一同驱逐出境或驱赶到西伯利亚地区做苦力,大批无辜的华人财产被抢,生命被剥夺,轰轰烈烈的闯崴子浪潮也戛然而止了。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既有短暂的蜜月期,也有互相遏制的冷战期。改革开放后,两国的关系恢复正常,烟台也与符拉迪沃斯托克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烟台人闯崴子这一“习俗”又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了。
烟台文化路市场有一家馄饨铺,每到周末,我总喜欢去那里吃一碗馄饨。馄饨铺的老板娘常跟我们这些食客讲她闯崴子的故事:二三十年前,她正青春有活力,随丈夫一起闯荡江湖,两人到了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经商。他们先在珲春落脚,从南方购进大量廉价商品,雇专人看管,然后把商品经由珲春海关运到海参崴,再从海参崴发往海兰泡、伯力、庙街、库页岛的南萨哈林斯克市、新西伯利亚等城市。当时俄罗斯人非常喜欢中国商品,中国商品的输入,也极大缓解了俄罗斯人民日用品不足的问题。这对夫妇赶上了好时机,大大赚了一把。在多年与俄罗斯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老板娘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俄语。
如今烟台人闯崴子,俨然一副财大气粗的模样,他们游览当地名胜古迹,凭吊先辈们洒下血汗的地方,瞻仰那些由中国人修建的建筑。随着两国文化的交流,俄罗斯人也开始接受中国人的一些文化和风俗,一些俄罗斯人为了招揽中国游客,居然直接呼“符拉迪沃斯托克”为“海参崴”了。
新闻推荐
反对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 我区向区直机关党员干部职工发出倡议,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本报讯(芝罘融媒记者云全通讯员子源)为坚决反对餐饮浪费,倡树节约新风,培养节约习惯,近日,区委区直机关工委、区机关事务服务中...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