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晚报的理论探索及实践
□ 綦国瑞
我到《烟台晚报》任职时,报纸已经创刊四年,创刊时间虽短,但办得风生水起,已居全国晚报一流水平,甚受烟台读者追捧和喜爱。
新官上任三把火,怎样在高点上再有发展?当时,我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学习归来没有几年,所学知识没有忘光,即从理论层面进行了一些思考:晚报所面对的是市民和普通群众,这是晚报的读者群,也是晚报最基本的服务对象。从直接的意义上讲,晚报主要是为这些人服务的。而这些读者对象,既是社会的主体,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在繁忙、紧张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中,他们需要可读性强的报纸,愿意了解极富趣味的社会新闻。同时,他们又希望通过报纸吸取更多的文化营养。基于这种分析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读者现状,我提出了“更强的可读性、更高的文化品位、更大的市场竞争力”的办报目标,提出了“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实际”的办报方针。
在确定了办报目标和方针以及明确了为谁办报的基础上, 我们实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策划。
首先是对版面进行全面策划,认真确定各版的编辑思路和方针。当时的《烟台晚报》为四开八版报纸,包括两个地方新闻版、两个专版和国际、国内、体育、文化各一个版。在新闻版上,为提高可读性,采取了许多硬性措施:压缩了会议报道和工作性、经验性消息,强调只报与百姓相关的会议,而且要写得适合晚报特点,让群众喜闻乐见;可上可不上的稿子坚决不上;注意采写的角度,即使是老问题也要选准新角度; 每天必须有读者愿意看并能引起反响的热点报道、深度报道、当日新闻和言论。在专刊上,进行了突破性改革,由单纯性专刊改成综合性专刊。《人世间》主要围绕城市精神文明、伦理道德等方面组织稿件;《城市广场》主要围绕城市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报道。提出《人世间》是大众的人世间,《城市广场》是大众的城市广场,必须牢牢确定为大多数群众办专刊的观念。例如:《人世间》报道的“老人渴望精神赡养”、“说下岗,话家庭”,《城市广场》报道的“蜗居离我们有多远”等,都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在文艺副刊上,强调副刊是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紧密配合政治形势、自然气候和舆论中心,不能脱离整个报纸的中心办副刊。除坚持发表文学作品外,要求副刊必须刊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和群众的散文和随笔。在文化版上,强调要把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当成自己的职责。注意报道本地文化活动的相关消息,同时开设《老照片》《烟台史话》等栏目,挖掘、弘扬烟台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体育版上,为本地体育赛事和人物留出版面,增加贴近性和可读性。在国内版上,确定了多选群众喜闻乐见的各地社会新闻和多选与烟台市民相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的原则,形成了《半岛经纬》《人间万象》《百姓话题》《热点聚焦》等栏目,大大增加了可读性。
其次,强化了策划意识。建立了周一策划会制度,总编和各部主任参加,主要议题是总结上周报纸出版情况,对好稿、好照片、好版面进行点评,对不好的稿件提出批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是确定一周报道思想,并围绕着总体思想进行具体策划。譬如开设什么栏目,抓什么稿件,由谁具体完成等。报纸上开设的深受读者欢迎的《我说我家》《凡人凡事》《开心一日》《市民素质检阅台》等栏目,反映市民关心的肉、蛋、菜、粮、水等问题的系列报道都是精心策划的结果。通过策划,今天就能知道能撑起明天报纸的“四梁八柱”是什么,对于头条、重要稿件、言论都做到心中有数。
再次,狠抓了“细胞工程”。所谓“细胞工程”,就是从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栏目抓起。报纸是由若干文章和栏目组成的,每篇文章、每张照片、每个栏目是好的,整个报纸必然是好的。
另外,为了落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实际”的十六字办报方针,充分发挥晚报特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短时间里就举办了“读者服务日”“为特困生李晓国捐款”“烟台晚报‘千对千’ 送温暖”等若干大型社会活动,这些活动有力地体现了办刊宗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报社同仁废寝忘食,不遗余力地围绕办刊目标和办报方针努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读者广泛好评,报纸发行量不断上升。
当时的中国晚报协会会长李农先生来考察后,高兴地称赞:“你们的工作有理论思考和理论高度。”《中国记者》以《论初级阶段晚报的目标及方针》为题全面介绍了《烟台晚报》的理论探索及实践。
作者为原烟台日报社副总编辑、烟台晚报负责人
新闻推荐
烟台到大连海上航线,被称为“黄金水道”。浩瀚的渤海上,有一支特殊的警队,风雨20年,始终守护着祖国海上客运量最大的航线。他...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