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瓦窑·体育场 街面忆往

烟台晚报 2020-08-13 10:00 大字

高守莲

西南河体育场闲置许久了。每次经过这里,我都忍不住多看几眼。这个地方几经变迁,早已与老城区的发展轨迹牢牢绑定,也与几代烟台人的记忆紧密相关。

烟台地势南高北低,解放前,建昌街以南就是郊区了。现胜利路以西、南通路以东,曾是高高的黄泥坡,土层丰厚,土质黏稠无杂质。烟台开埠后,人口骤增,建房盖楼需要大量砂石和砖瓦。有经济头脑的张洪兴在西南河南段水土丰润的黄泥坡就地取材,建窑、脱坯、烧砖瓦。这就是名噪一时的张家窑。

解放后张家窑改为烟台砖瓦厂,新建了坐南朝北的大门,且大门常年开放,供行人通往国防公路(现拓宽为环山路)。建昌街、西南河一带的男孩子们课余都爱到这里打篮球,砖窑停炉时,还会钻到窑里捉迷藏。

砖瓦厂内有一河沟石桥,南面是制砖烧窑的场地,两个大烟囱矗立在窑前。长期挖泥取土,西南河南端东至原友谊街,西至现捷敏街,南至国防公路边,被挖成了一片大洼地。上世纪50年代中期,砖瓦厂停止就地取材,在窑厂洼地垒陡坡至国防公路边,到对面南坡(现人工湖位置)继续挖黄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挖,南坡也出现了洼地。1959年,为减轻西南河的汛期泄洪压力,在洼地建起一座小型水库。

上世纪60年代末,响应上级“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烟台组织各单位以及街道待业青年,在大海阳南路两侧和西南河以东、南门外以西等土质优良的地域,义务开挖防空洞。

此时,水泥厂开足马力生产水泥,居民们也纷纷上阵,义务脱砖坯,送砖瓦厂烧砖。我父亲按街道统一布置的砖坯尺寸,用长木条做成24×11×5cm的长方形砖坯框。我带着麻袋和铁锨,骑自行车去四马路黄泥沟挖泥,挖回来放在洗衣大盆里,用水泡开、搅匀。把搅好的黄泥填进砖坯框内,用木板刮平,然后轻轻提起坯框,脱出砖坯。

那时,街道两旁、房前屋后,脱坯、晾坯堪称一道风景。防空洞周边的居民可就近挖泥脱坯,省不少事儿,但大部分居民需要到四马路黄泥沟、小黄山或南边这个黄泥坡挖泥。砖坯晾干了,几户邻居联手找大板车运到砖瓦厂,也有用小拖(推)车送的。要多带几块,以备检验不合格好添补。不合格的砖坯也糟踏不了,运回家和煤烧炉子。

那时的砖瓦厂很热闹。一边是排队交砖坯的车辆,人们将验收合格的砖坯运到窑炉前一排排码垛;另一边,工人对当天进不了窑的砖坯,用篷布覆盖以防下雨塌坯。一边是工人将烧好的红砖推到厂区路旁码垛;另一边,前来拉砖的车辆则在排队装砖。人们搬砖运砖,汗流浃背也无怨言。

由于大量挖泥,人工湖那里又形成了大洼地。1959年建的小水库也逐渐干涸。上世纪70年代初,这里整修为民兵打靶场。1977年打靶场搬到西沙旺,洼地做了防渗处理,修堰筑桥,这就是今天的人工湖。

1972年,为迎接次年要在烟台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田径、篮球比赛),烟台砖瓦厂迁至西郊。拆除烟囱、炉窑,原地兴建烟台体育场和室内球场。

真是时间紧、任务重!一声令下,浩浩荡荡的义务劳动大军上阵了。我们这批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青年成了拆砖窑、平洼地的主力。拆烟囱时,人们踩着烟囱上那一道道铁棱子,徒手往上攀爬。找到事先计算好拉力的部位,缠绕上大绳子。然后,人们把绳子分两头拉开,与烟囱形成三角形,两边各有三五十人拉着大绳子。只听拿小旗的指挥者一声喊:“拉!”人们憋足气息,拽着绳子一齐用力往后退,直到“轰隆”一声把烟囱拉倒。瞬间尘雾弥漫天地,迷得人睁不开眼睛。

待尘雾稍散,睁开眼一看,烟囱只倒下三分之一。

于是,又有人带着大绳子,往烟囱的残壁上攀爬,把绳子缠在半截腰。还是这套办法,重新合力拉。剩下的残桩,就直接上去拆卸。拆完烟囱就拆炉窑,填洼地。

平整场地时只有小型压路机,作业面小,许多地方全靠人工打夯。我们一起去的青年,男的4人一组,抬着打夯的石礅子,一起喊着号子砸夯。男的排着往前打,女的抬土跟着,哪里凹,铁锨铲土补。

平整完场地,就是铺路面。那时别说塑胶跑道,连臭油(沥青)、水泥也不足,于是,我们把发电厂的炉渣过筛后运过来,按比例掺上石灰粉和黄泥,调成三合土,铺路铺跑道。通过压路机压实,压路机到不了的地方,就用石礅子砸实。这种铺路法,既快又不产生泥泞尘土,当年也属时尚。而且三合土比泥沙压成的路结实,环保又实惠。

场地铺就了,施工单位开始加班加点,南建露天体育场、北建室内篮球场。次年七八月间,运动会如期举行。市区到处张贴标语和宣传画,整得跟过节一样热闹。那次运动会的盛况,很多烟台人亲眼目睹过,在此不赘述。相信那些场景会镌刻在人们的记忆里,很难抹去。

新闻推荐

烟台供电开展电网主、备调切换演练

□马学利李世新王炫丹报道本报烟台讯为防止因突发事件影响烟台地调无法在主调正常履行调度业务,8月5日,国网烟台供电公...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