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满分作文该不该给“满分”? 快来看看港城大学教授、语文老师、学生的观点
YMG全媒体记者 庞磊
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所引发的争议还在继续。当初力排众议给出满分的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长陈建新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8月9日,浙江省教考院回应,确实有人实名举报阅卷组长陈建新,称其一边批阅高考作文,一边编撰作文辅导书,教考院已经开始调查此事。
浙江满分作文到底该不该给满分?近日,本报采访了本地语文老师、大学教授、学生、市民。
鲁大文学院现代文学与写作教研室主任贾晓瑞——满分是对个性化写作的鼓励与嘉奖
单就文章而言,我认为,这称不上是一篇满分作文。
显然,该生写的是议论文,议论文首先要观点明确,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是一清二楚的,观点可以新颖、独特,言人之未言,但所言必须明明白白表达出来。《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虽然一直紧紧围绕着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展开论述,但到底这种关系应是怎样的,作者没有清晰呈现。
再就是那些引人注目的生僻字词,确实显示出该生在语言方面的扎实功底,但同时让人有一种刻意为之的感觉。这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讽刺有些人有意在中文中夹杂外语词汇来炫耀的句子。
但就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勇气和个性而言,我要给这位考生点个赞。对待考试作文,我们一向的态度是中规中矩,生怕个性化的写作遭受阅卷老师白眼。长此以往,类似八股文的写作思路、模板指导学生,其害处是显而易见的。这篇作文被判为满分,我想,就是对个性化写作的鼓励与嘉奖。
烟台一中语文教师刘立华 ——大白话没文采,艰涩难懂也要不得
很惭愧,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词语和概念,我是百度后才明白其意义的。撇开这些生僻词语(很多人认为该考生是套作,炫技,投机,甚至是老师的“支招”)不谈,我还是认为考生是一个读书颇多,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年轻人。
该文的立意扣准材料,有思想也有自己的逻辑性。文章认为自我的定位和目标的追寻,要立足于社会,要在体验和实践中,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不断去审视观照重塑;在结尾也给出解决错位和落差的方案: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既要保有自我的超越性,又不标榜或拘泥于特立独行,要兼顾理想和现实。
但是这篇作文的语言,我认为还是太晦涩了,读起来有些痛苦。其实文中有一些通畅又精准的说理和例子,像“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包括陈年喜的例子,还有题目和结尾的象征意义,形象又恰当。但是通观全文,这样的句子很少。有人说思想是魂魄,语言便是衣裳——即便魂魄不凡,我们还是希望衣裳“明朗”“素朴”,由“内”到“外”应该是通透的,尤其是考场作文。这也提醒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进行作文语言的训练:大白话没文采,同样,艰涩难懂也要不得。
山东省高考作文阅卷教师崔俊杰——这种满分评价会对高考作文的表达方式形成误导
一篇较好的高考作文最基本的品质是,能用明晰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独特的思想,全文段落之间应该逻辑关系清楚,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具备语言精炼,表达错落有致,并且能在关键处巧妙引用他人论点或事例,则为上佳。
浙江这篇满分作文除了各种曲解式的引用之外,从头到尾处处都是语义含混、逻辑不通的句子,特别糟糕的是,考生明明可以甚至应该用平实的词汇准确表达意思的地方,却故意用看似华丽的词藻,造成某种好学深思的表面效应,结果不但歪曲了自己原本想表达的意思,还显示一种文字上的虚荣。首先,我们尊重考生对自由精神的渴求,但不鼓励这种表达方式。单就语言晦涩而言,就不该给满分,毕竟这种满分评价会对高考作文的表达方式形成误导。
再者,高考作文鼓励考生关注现实问题,从而理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主张凌空蹈虚。第三,对学生的写作,从不同的角度评价,自然会有不同的评论,批评也好,欣赏也罢,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高考评卷是严肃的事情,作为严肃的公共考试的评卷者,是不能把个人癖好凌驾于公共规则之上,公然践踏已经制定好的评卷规则的。如果给满分,需要有充分的理由,否则在程序上是非正义的。
烟台一中2018级9班学生孙凡舒——这篇满分作文的成功,是一种投机主义
我并不是跟风,我确实不喜欢也不赞同这篇满分作文。
我拜读了这篇文章,不可否认的是,这位考生的文学底蕴可以超越绝大多数考生,让人钦佩;说理也并没有逻辑上的漏洞,全文围绕一个观点——人应该先继承传统再寻超越,立足社会再追求理想,生活在树上并热爱大地。论证充分,不显单薄。
但我认为,这篇满分作文的成功,是一种投机主义。用词可以说明问题,一些生僻词语的使用其实并不具有无可替代的表达效果(这个是重点,因为如果具有特别表达效果的话,恰当地使用生僻词汇会很惊艳),甚至只是平白增添文章的解读难度,营造晦涩高深之感。
我不否认这篇作文背后的才华和汗水,但是高考满分作文的评定会引领下一年考生的努力方向,这实在欠考虑。
我认为,文章首先要以“传递”思想为目的,以真诚为落脚点。有意地营造“晦涩”印象,实在没有必要大加吹捧。
烟台一中2018级学生袁淩枫——作者在阅读和素材积累上下了大功夫
对于这篇文章,我其实很难评判写的怎么样,因为这篇文章已经超出了我的理解能力。
通篇读过后,我的第一感觉是文章的作者在阅读和素材积累上一定下了大功夫,很多词语的运用都是我从未见过的,而在高考中敢于运用这些词汇说明作者对于自己的水平也有着极大信心,其用词也必是精准地道的。
另外一点令我尤为佩服的是作者对各种哲学思想的深入了解,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之深以及真正将素材完美嵌入自己文章的那种能力。以我个人为例,我在写作时素材的使用是有很明显的痕迹的,而本文的作者使用素材仿佛是说话般自然。
新闻推荐
7月份,本报刊登了《500幅禅意壁画扮靓西水夼村》一文,报道了中国乾隆榜书第一人爱新觉罗·宝库,其妻清华大学高才生、著名画...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