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日报情

烟台日报 2020-08-03 09:02 大字

□邵立荣

屈指算来,我与《烟台日报》相识结缘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今天,可以肯定而自豪地说,我既是该报的一名忠实读者,也是该报的一名积极撰稿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喜欢上这张报纸,越来越离不开这张报纸了。每天翻阅《烟台日报》,成为我多年来工作生活的一个“标配”。二十多年来,我在这份报纸上发表的稿件大约也有六七十篇了。

求知若渴爱上《烟台日报》。三十多年前,当我还是一名农村初中生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位伯父家里看到这张报纸,当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那个年代,除了学校统一发放的课本,自己手头的学习辅导资料很少。能够看到这种报纸,真是十分难得、弥足珍贵。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去伯父家里找《烟台日报》看。从中我学到了不少知识,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和胸襟。后来,我考上了一所中等师范学校。由于在学校参与搞宣传,负责办班级黑板报和参与编辑校文学期刊等,每逢星期天,我就跑到学校图书馆找来这份报纸,一头钻进去,认真学习借鉴,有时候竟忘记了时间。

考核指引盯上《烟台日报》。1990年春天,我被调到老家的一个县委机关工作。在这里,干了五年多一点。这五年间,所在单位每年考核时,都有写稿和发表稿件的指标任务。当时,我还很年轻,而且个人的文笔也不行,就经常与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们联系。一方面,向他们虚心学习怎么能写出好稿子,另一方面,经常与他们联名给烟台日报社寄稿件。每当看到印有我们名字的“小豆腐块”出现在《烟台日报》上时,就别提有多高兴了,那感觉真是比喝了蜜糖水还甜。有时候,看到稿子发表了,我们经常到小店里举杯庆贺。现在还记得,稿子见报后那几天,走起路来都特别能昂起头,颇有几分得意和骄傲。后来,我能被调到市级机关工作,也正是得益于有一定的文字基础。

工作宣传用上《烟台日报》。2000年以后的大约十年间,我在单位从事综合文字材料工作比较多,后来还分管宣传教育工作等。为了加强对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我或以单位名义,或以个人名义,或另起一个名字,加班加点、用心用力,独自或牵头撰写了多篇文稿,大都通过《烟台日报》这个党报好平台好载体及时刊发。报社的同志们敏锐性强、反应迅速,虽然我们并未谋面,也没有进行电话沟通,却给予大力支持,在篇幅上、版面上以及时效性上,都把握和处理得很好。有关文稿发表后,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和反响。至今想来,我还十分欣慰、特别感动。

弘道说理看上《烟台日报》。由于自己平时对理论学习还算重视,也比较注意思考琢磨,脑子里常常瞬间就涌现出某个观点,随时产生一些想法。近几年,结合工作实际,针对一些现实热点问题,利用一早一晚的业余时间,我陆陆续续地撰写了一些文章。短则七八百字,长则两三千字。文章写好后,往哪里投递?经过反复比较筛选,自然还是想到了《烟台日报》,看中了《烟台日报》。实践证明,这份报纸也比较青睐我,给我以厚爱以关照以鼓舞。特别是“烟台今语”栏目设立后,着力打造一个全新的评论品牌,进一步提高了报纸的品位和层次,吸引我动笔的次数就更多了一些。

七十五年来,《烟台日报》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记录、反映和推动着革命、建设、改革,始终勇立潮头、积极作为。今天,我要发自内心地对《烟台日报》说,我敬佩您,感谢您,祝福您!

我与《烟台日报》的情谊,与时俱进、与日俱增、与天不老!

(作者系烟台保税港区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监察室主任)

新闻推荐

对话总编、采访冠军…… 小记者深度体验营来啦

架起采访机的小记者真有样日程未来已来,您想让孩子勇立潮头成为新时代的“后浪”吗?疫情过后,生活悄然改变,您想培养孩子敏锐...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