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发展 创新点亮航程 烟台航标处科技创新助力航海保障提升等级侧记
航标,是船舶航行的“眼睛”,时刻为前行的航船指引方向。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烟台航标处秉承“科学公正、准确可靠、优质服务”的理念,八年磨一剑,积极打造海事航保系统内第一家专业化的航标设备检验检测实验室,科技发展助力航保事业再上新台阶。
自2000年从电路板国产化的研制开始,到自主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系列智能航标旋转灯器和航标运行信息管理系统;从单一的灯器研制,向系列化、数字化、集成化迈进,再到去年2月航标检测中心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简称“CNAS”)的认可证书,今年1月顺利通过CNAS的监督评审……烟台航标处兢兢业业开拓科研之路,脚踏实地立足主业,对标国际,锐意自主创新,努力实现着“让航船获得最可靠的助航服务”的庄严承诺。科技创新源于实现科技助推航保事业之梦“能取得CNAS认证,成为行业第一个专业化航标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是我们多年来不忘初心、锐意创新的体现。”烟台航标处处长孙小鹏对记者说道。
据介绍,2011年前,由于我国不具有专业的、全面的航标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每次检测航标灯器时,要扛着灯器全国跑,费时费力费钱,社会上其他检测机构没有航标设备检测领域资格,其检测报告不能加盖CNAS 等相关标识,仅能出具检测数据,而且每家检验机构只能检测某一类项目,不能进行全面检测。
为了更好发挥航标灯助航效能,推动航标技术进步,2011年烟台航标处航标检验检测中心成立,确立了“创建专业化,立足服务航保事业的航标设备检验检测机构,获取专业资质,并向国家级实验室迈进”的发展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多年来烟台航标人一年一个台阶,一点点接近梦想:2012年,研究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精准配置检测设备;2013年,研究编制航标设备检验检测试验方法;2014年,编制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2015年,为取得相应资质做准备;2016年,对标换版升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2017年,向CNAS提交检测实验室认可申请;2018年,获得CNAS认可证书。认可资格的取得,标志着烟台航标处申请的项目具有完全合格的检测能力,可正式对外出具带有CNAS 认可标识和ILAC-MRA/CNAS标识的检验报告,成为行业内第一个取得CNAS认可资质的航标设备检测实验室。目前,检测中心具备航标灯器19项主要技术性能的检测能力,承担着北方海区各类航标灯器的检测任务,对落实航标设备技术标准,促进航标技术进步,实施航标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除在航标检测方面,烟台航标处十余载坚持走科技研发之路,持续努力改变着我国航标技术发展受限的状况。”烟台航标处航标养护中心副主任郑建华说道。
记者了解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灯塔上使用的大中型旋转灯器主要依赖进口。到上世纪末,这些灯器设备进入老化期。然而,进口备件不仅昂贵,而且供应周期长且不及时,严重制约着我国航标事业的发展。
航标灯器的“心脏”是控制器,而控制器的关键是电路板。烟台航标人攻坚的第一仗就放在电路板国产化上。自2000年开始,他们将进口灯器的电路板拆下来依葫芦画瓢,经过无数次试验,最终成功实现灯器电路板国产化。相比进口备件,自制电路板不仅造价低廉,而且性能良好,2002年通过了交通部海事局组织的技术鉴定。
初战告捷,信心倍增。此后几年,他们相继研制了步进式旋转灯器数字化控制电路和多功能、数字化、智能化ICB系列航标智能控制器;2005年初,研制了适用于中远程灯塔的ISA-400型航标旋转灯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其后又相继研制出了IMA-300、IMA-400、IMA-800型航标旋转灯器和HD 系列浮标灯器。
2007年10月,一路闯关,推动“航标智能灯器与运行信息管理系统”问世,实现了智能化灯器与系统管理软件的有机融合。山东省科技厅对系统的评价为“设计合理、技术先进、性能优良、运行稳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就这样,从电路板国产化研制开始,到系列智能航标旋转灯器和航标运行信息管理系统;从单一的灯器研制,向系列化、数字化、集成化灯器迈进,一步一个脚印,科研领域不断拓宽,技术层级不断提升,一系列科研成果,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科技创新,秉承“更上一层楼”的精神不断向前。科技创新致力解放人力科学监管辖区海域烟台航标处有一线航标工不到300人,却管理着1400多公里海岸线上的各类助航标志。过去,由于完全用人工方式管理航标,航标运行状况靠人工巡检,灯塔需灯塔工长期值守。
自2007年,航标设备的监管,透过大屏幕便可一目了然。鼠标一点,航标灯器的实时电压、电流、温度、湿度、外界光照度,以及备用电池电压、电流的数值等参数便立刻显现在屏幕上。而这些参数一旦异常,系统会主动报警,不仅能从这个系统上看到,航标各层级管理人员通过手机也都能看到,智能化灯器的使用,结合航标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完全颠覆了传统定期巡检的模式,节省了大量人力。即时监控、实时管理的动态管理模式,大幅提高了航标管理的及时性、实时性和动态性。实时监控系统在2010年“世纪之光”轮、潍坊港堤头沉船、长岛“融航8”轮沉船等应急反应行动中,以及2010年冬至2011年春季抗击冰灾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或预防了事故再次发生,或有力保障了航路畅通,受到辖区海上搜救中心及引航、港务等单位的高度评价。
科技创新,也让灯塔工离岛上陆,从昔日孤寂的“守塔人”变成现代航标工。
自1985年起就在位于黄海最东端的苏山岛上当灯塔工的贺正来,2008年底告别了这座无市电、无淡水、无居民的“三无岛”上二十多年的守塔生活。像贺正来一样从孤岛灯塔中“解放”出来的航标职工有50余名。如今,烟台航标处辖区原来19座有人值守灯塔中,15座都实现无人值守。科技创新再升级提升航标精细化管理水平借助航标设备检验检测这一平台,烟台航标处致力于航标技术标准和IALA建议的研究。与航标检验检测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就有20余个,涉及光学、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等领域,要开展检测必须要研究透相关技术标准。枯燥的数据,严谨的试验环境和试验步骤是一只只拦路虎,但技术人员一点点攻克,掌握了要点,也慢慢成了行家里手。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检测经验的不断丰富,点子就不断出现了。近年来,烟台航标处开展了“视觉航标表面色检测方法研究”“航标灯灯质智能化检测技术研究”“航标灯闪光光强检测方法研究”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工作。航标表面色检测仪在航标表面一照就知道表面颜色是否符合管理要求;航标灯灯质智能化检测克服了人工使用秒表检测灯质不准确、复杂灯质不能测的局限,能自动判断航标灯质;航标灯闪光光强检测突破了目前行业使用定光进行光强检测的方法,更加贴合航标灯使用实际,也落实了IALA指南要求,同时对IALA检测方法进行了补充。在海事国际履约工作中,根据ENG委员会工作计划,结合航标科研、航标检测工作,向上级提交了“视觉航标表面色检测方法”提议,“航标灯质智能化检测”议题也将提交。
近期,烟台航标处“航标灯灯质智能化检测系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航标灯质智能检测系统”取得软件著作权。“航标灯灯质智能化检测系统”荣获“第三届北海航保科技奖”一等奖。
借力科技创新这个“引擎”,烟台航标人践行着自己的承诺:“让航海者在辖区范围内享受到最完美的、最具人性化的航海保障服务!”用好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科技创新的大树之所以枝繁叶茂,源于良好的创新机制。
据介绍,他们既善于发挥专业队伍的作用,又善于发动群众参与,形成了一支以工程技术人员为骨干、职工群众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队伍。
他们既善于发挥自身优势,也善于“借水行舟”,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产学研”结合,大力加强与外部技术力量的合作与交流,密切跟踪国际航标前沿技术。他们还善于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航标管理先进生产力,真正用于航标一线作业生产。
成功的背后,更有一支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创新人才队伍。目前,检测中心技术团队拥有各类技术人员10余名,其中成绩优异的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4名。技术人员遵循检验检测工作的科学规律,对实验室涉及的技术标准进行了潜心研究,所编写的作业指导书能够很好的指导日常检测工作。
张临强,烟台航标处科技创新的创业人之一。多年来,他从不将难题“委托”于人,而是利用自己丰富的航标工作经验,率领团队自主完成了多项创新成果,为了实现技术突破,加班是常态。
“时间完全不够用!”这是检测中心工程师王凌燕常说的话。她白天忙事务性工作,晚上和节假日则加紧学习,并总是和同事一起分享、讨论,共同进步……
燃烧自己,照亮航程。夜空中那一束束光芒里,既饱含着航标人的辛勤汗水,也蕴含着航标科技工作者十数年如一日的孜孜钻研和不懈追求。
“今后,我们一定用好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着眼实际需要,优化航标管理模式,提升助航效能,助力航海保障现代化建设,并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孙小鹏处长说道。通讯员刘旭YMG记者唐克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烟台市打造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今年产值预计突破200亿元
预计今年烟台市出栏生猪440万头、肉鸡3.1亿只、肉牛17万头,肉蛋奶总产量165万吨,畜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这是烟台市在昨...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