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蓝丝带”志愿服务队专业化定向帮扶 用法治精神滋养青少年成长
本报讯(YMG记者徐睿摄影报道)“大家今天上午的表现都不错,来咨询的群众都挺满意的,以后还要再加把劲儿。”说话的是莱山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杨儒。12月4日上午,我区多部门在芳华园集贸市场举行宪法宣传日活动,杨儒带着“梦的蓝丝带”青少年法治教育志愿服务队的四名同学前来参加,又是发放宣传材料,又是解答群众咨询,一上午都没有休息的时间。“梦的蓝丝带”共有25名成员,他们来自烟台大学法学院。常琳琳同学是法学院大三学生,参加了“梦的蓝丝带”大部分活动。大学专业课程并不轻松,抽出许多时间来参加法治教育志愿活动,难道不担心耽误学业?常琳琳不这么看。她认为,法学院的大学生能够参加法治教育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不影响学习,反而是难得的历练机会,“就拿今天上午的宪法宣传日活动来说,群众问的法律问题,我们如果答不出来,说明我们在这方面的法律知识还存在欠缺,需要补课了。”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2018年以来,莱山区检察院发挥青年检察干警思想活跃、执行力强、熟悉青少年工作的优势,与社会力量相互借势、相互借力、共建共创共享,将“创客”理念引入青少年工作,联合烟台大学法学院,在全省率先打造了青少年法治创客培育基地,组建了一支“梦的蓝丝带”青少年法治教育志愿服务队,发挥高校法学院系在资源、法治素养方面以及法学科班在校大学生在人力、时效等方面的优势,与检察机关职能相互借势、相互借力、共建共创共享,致力于对问题青少年进行专业化定向帮扶。杨儒就是“梦的蓝丝带”项目的负责人。
杨儒介绍,莱山区检察院从烟台大学法学院遴选了常琳琳等25名品学兼优、热心法治公益的大学生,推行“1+N+N”工作模式,即1名青年检察官+N 名大学生志愿者+N名青少年,组织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经过一年多的锻炼,这些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以“情托朝阳”定向帮扶活动为例,莱山区检察院组织青年检察干警联合区教育、民政等职能部门,对辖区内的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摸底,逐人建立关爱帮扶档案,逐人制定帮扶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梦的蓝丝带”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杨儒说,这25名大学生不仅热心公益,而且业务能力比较强,肯吃苦,在与青年检察干警、职能部门一起对留守儿童开展“多对一”专业化定向帮扶时,特别敬业,没有一个中途打“退堂鼓”的,帮扶的效果也比较理想。莱山区检察院的青年检察干警还联合“梦的蓝丝带”志愿者赴滨海中学、永铭中学等中小学开展帮扶助学活动,为9名生活困难的中小学生送去助学慰问金,积极帮助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送去检察机关的温暖和情意,受到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依托“青年检察官进社区”招牌活动平台,青年检察官联合“梦的蓝丝带”志愿者赴中小学校、青少年宫、社区、商场、教育主管部门、公益广场,开展“法护青春·预防校园暴力”等主题公益实践系列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关爱青少年成长的氛围。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梦的蓝丝带”项目已经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先后被表彰为全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烟台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第一届法律志愿服务组织未来发展半岛论坛、第七届全国高校法律援助组织研讨会等集中推介该项目;全国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心、山东省关工委、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法学会等各级领导视察指导,一致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作为项目的负责人,看着“梦的蓝丝带”队员们一天天成长起来,杨儒倍感欣慰。她对于“梦的蓝丝带”还有更高的期望。杨儒告诉记者,接下来,莱山区检察院将根据实际情况,培养“梦的蓝丝带”志愿者担任法律社工,让他们参与到对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中来,让犯了错的“问题”青少年经过帮教,进入社会以后不再犯错,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钟嘉琳)12月7日,“在烟台,遇‘键’北大”北京大学学生手风琴协会-烟台市音乐家协会交流系列活动在市文化馆...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