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超:用重点工程标注记忆 26年跑工地,创造一项又一项工程奇迹

烟台晚报 2019-11-05 09:31 大字

YMG记者邹春霞摄影报道

他的岁月记忆,由一个又一个重点项目标注而成:从碧海大厦、APEC博览中心(现百盛购物中心)、环海路立交桥、南山隧道、塔山隧道,到烟台火车站、东部新区、城发城市广场、烟台南站及高铁新区……他参与了烟台数十个城市重点项目建设,这些工程成为城市“骨架”、城市地标,他的人生轨迹与烟台城市发展重叠。

修路、架桥、建地标,26年的“工地生涯”中,他始终战斗在烟台重大工程建设的最前线,用匠心和慧心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工程奇迹。他就是烟台市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学超。

青葱岁月,见证烟台多个城建史上“第一”

48岁的张学超从1993年毕业干工程,提起二十多年来的青葱岁月,他曾见证烟台多个城建史上的“第一”。

他接触的第一个项目是碧海大厦。“那时候大钟楼还没有拆,北面小平房就是我们的项目部。”提起碧海大厦施工,张学超还记得和同伴拴着绳子爬到玻璃面外斜坡上检测构件的情景。1995年竣工后,空间开阔、造型新颖的碧海大厦成为烟台建筑地标,被称为“烟台第一大堂”并获“鲁班奖”。1995年,张学超参与修建环海路立交桥。“它是烟台首座箱梁结构的市政桥梁,它内置上顶层板是预拱板,进行承重力试验时我和同伴一起跳上去试验出承重力。”那一年冬天,张学超任项目部副主任。

1996年春节,烟台市集中所有施工力量推进APEC博览会商城(现百盛购物中心),那也是烟台第一次开APEC博览会,张学超参与其中;1997年正月十五,张学超又马不停蹄地赶赴海边修建APEC会展馆(现旅游大世界);1998年参与老市委党校进行的第一次落坡工程,“最早老党校这条路坡度陡还非常窄,往小东夼方向就是沙土路了,这条路是连接大东夼、小东夼、世回尧区片的一条通道,建好了是解决烟台西南方向交通问题的重要工程。”张学超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1999年,张学超来到惠安小区配套工程任项目部主任:“惠安小区是烟台第一个大社区,有20多万平方米。惠安小区周边是一片山地村落,我们的项目部建在菜地,我们修配套路、拉水电,一干就是两年。”随着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道路两侧的住宅楼如雨后春笋般“呼隆隆”地全起来了。

拼命三郎,巡工地一天车行150公里

2000年前后,烟台市提出“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从那一年开始,市区建设投资总量急剧加大,道路工程开始集中建设,烟台进入城市建设的一个高潮期。

当年,张学超参与建设3.6公里只楚路拓宽改造工程。“那条路是烟台向西部走的主要路段,道路坑坑洼洼,也是烟台第一条市政道路上实施的水稳沙砾道路。当时,为了解决水稳沙砾水泥的配比问题,我们3个技术人员封闭在海天宾馆连续研究了3天,最终定下方案。”

青年南路、红旗路开建,第一个暗挖隧道———塔山隧道、烟台第一个明挖隧道———南山隧道、山海路、18公里长的港城东西大街、胜利路老虎岩水库桥、上夼高架桥、观海路提升工程……就如同一场又一场大考,每到一个项目,张学超和同事们就进入了“忘记双休日、淡化节假日、每天都是工作日,拼在一线、干在一线”的工作状态,在自己生命里程里标记了一个又一个座标。“现在,咱中心城区主要的路网大部分是那个时候集中建设的。还记得我当时要去工地看项目,平均一天开车要走150公里。从港城东西大街到塔山隧道,现在600米隧道一下子就能穿过来,当年,要转十几公里山路才能转过来。”张学超说,通过那几年道路集中建设,烟台打通了南北山海、拉开城市大框架,尤其是联系芝罘区和莱山区的大通道,大的路网格局已经形成,再加上后续的港城东西大街、莱山区、幸福的开发,拓展了城市的腹地,使城市更有厚度。

建烟台地标,挑战工地上的“不可能”

2004年9月份,33岁的张学超担纲开建烟台地标———烟台火车站工程。

2005年底,市政府和铁路部门签署了协议,2006年5月开始拆老火车站,9月份新火车站开工,2008年8月竣工通车……一个个时间节点张学超娓娓道来如此平淡,但在他的记忆里,却是一连串的“挑战不可能”。“火车站不仅是一个建筑,这个大型工程的建设涉及到技术、生产、土地等,专业面覆盖非常多。施工难度很大,100多米的横跨钢结构就挑战了一系列的难题。”张学超说,这时候时间往往没有了概念。5年,火车站完工投用,他忽然发现儿子从一名小学生变成了初中生,“我从来没发现孩子怎么长得这么快?怎么感觉刚上小学,一下子就毕业了?”张学超的笑容里,有些许苦涩。

45层、200米高的烟台海洋产权交易中心主楼,是烟台东部新区起步的标志性工程,也是烟台东部新区面向未来的地标性工程。2013年,张学超与同事们在东部新区项目部刷新了纪录:4天半干完一层!“我还记得是腊月廿七进场施工,当年12月26日完工。主体一年竣工。”张学超说,他在组织火车站施工时,就想着这个项目有可能是自己职业生涯里做的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些“第一”纷纷被超越:东部新区、城发城市广场、轨道交通、高铁新区……项目总投资额度和体量不断被刷新。

每当回忆起自己建设过的工程,张学超有些严肃的脸上会浮现出温暖的笑容,透过岁月的沉淀,经由时光打磨,那些吃过的苦,在记忆中酝酿,逐渐回甘成一段光辉岁月。

亲身见证,建筑工地快速奔向“工业4.0”

浓眉紧锁表情凝重,矫健地跨过台阶和起伏不平的施工平面。手里矿泉水来不及喝,抿着有些干裂的嘴唇与工程经理商量着又一个出现的工程难题。记者赶到位于市政府前的城发城市广场施工现场时,张学超正在进行每天的“必修课”———工地巡查,这一圈转下来得1个多小时。“从我个人来讲,这是我接触的最复杂的一个项目:工期紧,体量大。平常咱盖栋楼也就三五万平方米,它整个地下室就达12万平方米,又处于行政中心位置,每天从倒运脚手架、摆布运输车辆,到施工力量组织、交叉施工流程,都是十分复杂而繁琐的工作,需要十二分的耐心和细心。”张学超还记得,春节期间遇到了组织施工力量的难题:“土石方施工一天最多需要300台车把土运出去,想要按照施工计划走,必须每天完成当天的任务量。当时时值春节假期,建筑工人大多返乡了,怎么能组织来300台运土车?这极大地考验了我们施工队伍的组织能力。”

300吨的汽车吊“站”在银海路上,跨过50米距离把货物一下子“拎”进厂区;曲臂车长长的“手臂”将工人送到十几米高的楼上贴墙面……“要说和以前有什么不同的话,以前工程放线得尺量、大型货物需要人工搬,现在都由智能化大型设备以及半自动仪器完成。你看那十几个塔吊上全都安装了视频监控设施,我站在大屏幕前就可以监控到工地的各个角落。还有工人VR体验机,能体验坠落的感觉。”张学超感慨道,26年,他见证了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及水平的提高,烟台建筑工地越来越快地奔向“工业4.0”。

恪尽职守,默默耕耘一份“责任田”

走进张学超的办公室,桌子上一瓶强力枇杷露、办公桌下一双布满灰尘的旅游鞋。桌子上,一张城发城市广场的进度表上,16个小项的进展表被一一勾画着。

30天完成52万方土方开挖,47天盖完5层6万平方米主体,8个多月建起27万平方米……在他身旁的城发城市广场如同一个“战场”,“按照计划,城发城市广场近期将完成整个外立幕墙,对外精彩亮相。”记者发现,“进度控制”这个词一直出现在张学超的话语里:“为了确保工作的精准度,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划分责任,否则容易乱。”张学超说,每个标段就是一块块“责任网格田”,必须得规划好施工工序、压茬施工,这就犹如作战时的战术安排和粮草布局,有了计划、有了方案,才能真正发起“炮火”总攻。

在张学超团队里,每个“责任田”都有承包人,将责任细化到每个人,保证各人有责、人尽其责,共同负责好项目的整块“责任网格田”。

超大超深基坑、大跨度吊装、高空作业、交叉作业……现场的工作一刻不停,张学超和他的团队就一刻也不能放松。“安全方面是我最耗神的地方,我干工程这20多年,称得上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张学超坦言,干工程越干越害怕,越干越胆小,责任一直在警醒着自己,“虽然目前施工人员素质提高了很多,但毕竟是参差不齐,讲安全就要天天讲天天说;另一方面要把制度体系建好,通过检查,动脑筋把制度执行好。”

强体练兵,锻造一流管理队伍

不断地协调,不断地解决问题,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张学超就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工地上度过他所有的岁月。“干工程没白没黑是再正常不过的,你看项目现场,一到晚上就灯火通明。有施工就有管理,这也是我们建筑行业的一个常态。我从一毕业就是这种状态,一天24小时心全在工地上。”每接手一个项目,张学超就“钉”在了工地,不管是中秋节、国庆节还是春节,对张学超来说都是一个普通的日子。“有时候人在家里也是惦记着工地上的事儿,现在我的生活里已经分不出哪是工作哪是家庭,它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了。”张学超说,可能工作状态仅有一天两天会轻松一点,但大块的时间还是没有:“这么多年,我也想像别人一样,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去转转。然而工作总是这么忙,我的日子都是随着工期推进的,总是在卡对时间。我有时候想想,自己连烟台还没有走遍呢。我有个愿望去新疆和西藏看看、转转,现在看来,只是我的一个梦想了。”“管理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命题,它需要形成一个系统科学规范的体系。”提起将来的想法,张学超说,他一定要打造一个一流的团队:“干工程就像行军打仗一样,要分工明确、听从指挥、能打硬仗。我提出一个目标,就有一个队伍来完成它。带队伍建设永远都在路上。”

新闻推荐

我区成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

本报讯(YMG记者徐睿)11月1日,我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成立大会在区委党校召开。区新阶联会员代表、筹备领导小组成员...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