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罘大疃村杂耍 □彭守业
杂耍是芝罘大疃村一项历史比较悠久的街头文艺活动,到现在有150多年的历史。过去芝罘岛有“耍正月,闹二月”的民间习俗,每到农历正月,村民们即“搭台办耍”,欢度春节,预祝丰年。后来爱好杂耍和曲艺的村民成立了“芝罘岛耍会”,推荐德高望重、技艺高超的老艺人为耍会会首。耍会每年一进入腊月就组织艺人进行磕鞭及各种杂耍排练,当时称之为“搭班”。来年正月初三开始杂耍表演,杂耍队首先到阳主庙祭祀,再到烟台大庙闹社火,然后到毓璜顶等地表演。民国年间,每年到烟台市里表演杂耍的有很多支队伍,每支队伍前面都打着横幅,横幅上写着各村的名字。在这些队伍当中,芝罘大疃村的表演是比较出色的,不仅技艺高超,而且风趣热闹,很受市民欢迎。市里表演结束后,再走村串巷在大疃村及其他村表演。杂耍队边走边耍,一路吹吹打打,热闹非凡,往往满村的人都出来观看。除了春节,每年的三月三、端午节及阳主庙庙会时,耍会也组织人表演。
大疃村的杂耍主要有耍大头、旱船、跑驴、高跷、秧歌、活报等项目。
耍大头:是大疃村最拿手的杂耍。表演时,两个人身穿古代服装,头上顶着纸扎的大头,装扮成童男童女,踩着锣鼓点边走边舞,同时表演各种滑稽动作,过去大疃村最出名的耍大头节目是《大头和尚戏柳翠》。因为大头很重,所以耍大头非常累,表演不长时间,演员往往就大汗淋漓,所以一般由男性青壮年表演。过去大疃村耍大头比较好的艺人有栾金模、栾金成兄弟及孙业彦、王忠富等人。
民国初年,大疃村扎纸艺人夏德秀应耍会要求,用牛皮纸精心扎了一对大头,外面再刷上油漆,画上童男童女的五官。这对大头形象逼真,童男童女两眼眯缝着微笑,非常惹人喜爱,表演的时候,回头率很高。上世纪50年代初时,这对大头表面有些破损,村俱乐部主任陈德兴打听到近80岁的夏德秀还健在,住在大连,于是派人带着两个大头,专程到大连请夏德秀进行了修复。可惜的是,80年代中期大疃村部搬家,这对可爱的大头因损坏而被遗弃了,耍大头节目也无人表演了。
旱船:也是大疃村最出名的传统杂耍节目,由两人表演,扮少女的驾竹扎彩舟,扮艄公的随舟荡桨,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或民间故事,风格别致清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村民高中贤表演得最为出色,他扮的艄公生动形象,惟妙惟肖,表演时,稍一用力甩头,半米多长的胡子就一根不落地甩到身后,令人大开眼界,其他人模仿不来。当时北京一位著名的京剧演员来烟台时看了高中贤的表演后,曾想收他为徒,可后来一看高中贤是豁嘴,便打消了念头。
跑驴:一般为两人,表演傻柱子找媳妇之类的故事。扮少妇的骑纸扎或布制毛驴,上身表现端坐驴背姿势,脚下学驴跳跃、跑动、倒卧、奋起、扬蹄等多种动作,风趣、热闹。
高跷:表演者双足踩在数尺高的木腿上,手持彩肩绣帕,或持“长枪短刃”,分合起舞,精彩刺激。表演时人数多寡不一,场子大小不拘,多在行进中表演。一般的高跷一米左右高,人站起来手能按着房檐,胆大艺高者的高跷有两米高,很是惊险。新中国成立前,表演内容以古典戏曲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多配合形势,宣传时政。
秧歌:演员身着彩服,头戴白头巾,腰上扎着彩绸,以方言曲调载歌载舞,还有锣鼓和唢呐助威,基本动作有“三步法”和“四步法”,既可在舞台上表演,又可在行进时表演。秧歌在“文革”时才进入大疃村,村民们很快喜欢上了这一新颖、活泼的艺术形式,当时村里的秧歌队主要由妇女组成,不少小脚老太太也报名参加,扭着小脚欢快地舞起秧歌。
活报:大疃村的活报是各种杂耍的综合性表演形式,在行进中表演磕鞭、耍大头、旱船、跑驴、高跷、秧歌等节目,并伴以锣鼓等器乐。大疃村的活报剧历史也较早,过去每年冬闲即开始排练,然后走村串巷演出,一直演到正月底。活报剧的政治味十足,辛亥革命开始后,活报宣传的是反对男人留辫子及妇女裹脚,提倡妇女冲破传统礼教,走向社会;烟台第一次解放后,表演了枪挑希特勒、东条英机等内容;抗美援朝时,活报剧中的“美国鬼子”头上戴着纸帽子,被“志愿军战士”用枪捅着;上级宣传解放台湾时,活报剧里的“美国鬼子”悲哀地说:危险危险真危险,听说共军打台湾,要是真有这一天,美国在亚洲完了蛋;“四人帮”被打倒后,活报剧所讽刺的对象自然又轮到他们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19日到23日,一年一度的秋季车展将在烟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本届车展,除了豪车美女,还将首次举办中国纯种猫职业超...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