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之办新式学堂

烟台晚报 2019-09-04 09:49 大字

烟台故事■钩沉

彭守业撰文/供图

孙式之先生是黄务办事处西珠岩村人,出生于1847年。他小时候在村里念私塾,聪明伶俐,学习又很刻苦,念完私塾后顺利考中秀才,县学毕业时,孙式之已是满腹经纶、有很高学问的人了。当时他的哥哥孙昌绣在北京一王爷府教书,王爷府准备再聘请一名教书先生。孙昌绣知道自己的弟弟很有才华,便将孙式之介绍给王爷。经严格考察后,孙式之于1879年进京在王爷府中教书,衣食无忧。在京城工作,接触的人和事多了,孙式之开阔了眼界,他目睹了晚清政府的腐朽无能,近距离接触到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滋生了“教育救国,教育兴乡”的观念。

10年后孙式之回村探亲,他深深地体会到家乡还很落后,特别是看到村里的大多数孩子上不起学,心里很难受,于是辞掉了在王爷府里的差事,在西珠岩村自己家中开塾馆教私塾。因教学水平高,课讲得好,学生出成绩,所以孙式之办的私塾在当时的福山县是一流的,不仅西珠岩村的孩子去读书,周围不少村的孩子也来读书。

学生多了,教室不够用,孙式之便与村会首商议,利用村里的5间正房、5间倒房办起了学校。孙式之根据《颜氏家训》中的名句“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将学校命名为“华实学校”。1891年9月华实学校正式成立,从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看,华实学校不再是私塾性质,而是新式学堂,这是当时福山县第一家中国人办的新式学堂,比烟台市里著名的养正小学还早9年。

孙式之的办学主张是“有教无类,知行合一”,学校不仅设国语、算术,还设英文、体育,体育教师由在军中当过军官的人担任。远道的孩子来读书,可住宿,晚上点着汽灯上自习。到了民国年间,学生增至100多名,校舍又不够用了,孙式之就多方做工作,将村里孙氏家族的祠堂也用来做教室。他的大儿子孙文鸿毕业于华实学校,后到袁世凯部队当秘书,役满后在福山县城一中学任教。孙式之在华实教书任校长26年后,双目失明,他便把儿子孙文鸿从繁华的县城叫回华实教学,后孙文鸿接任校长,而孙式之仍然每天摸索着到学校,坚持给学生上课,眼睛虽然看不见,但不影响讲课。

在孙式之的不懈努力下,华实学校远近闻名,学生一毕业就被外村、外地抢去当老师。上世纪40年代,华实学校不少学生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由于有文化而受到重用,村民们形容这些孩子有出息,说“在军队干的都枪口朝下”,意指当军官,带短枪。

有感于孙式之的办学义举,当地人及他的学生们于民国十九年(1930)刻了一块“华实小学校长孙式之先生纪念碑”做纪念,碑文由福山县著名文人、光绪十五年进士、四川劝业道台于宗潼撰文,孙式之的侄子、翰林院供事、书法家孙文濬书写。竖碑时孙先生还健在,石碑现保存在西珠岩村孙氏祠堂中(如上图)。

华实的学生也多有诗文怀念学校和老师。民国年间,年仅14岁的西牟村少年王渭东慕名来到华实学校,跟着孙式之先生学习。从华实学校毕业后,王渭东长期从事教学工作,还在西珠岩小学当教师和校长多年,他以恩师孙式之为榜样,一心扑在教学上,深受学生爱戴。90多岁后,他多次来到西珠岩村,缅怀孙先生的业绩,写了多首诗怀念先生。其中《忆华实》这样写道:

当年我十四,南下十二里。

学友三人行,负笈奔华实。

老师响当当,弟子来四方。

学府为祠堂,宿舍在耳房。

吃的窝窝头,喝的豇豆汤。

大葱蘸面酱,吃来特别香。

白天听师讲,晚上复习忙。

汽灯高高挂,四射放光芒。

仪亭来伴读,师生融一堂。

心里暖呼呼,不觉深夜长。

人才代代出,盛名远远扬。

呕心似春蚕,献身作嫁裳。

……

1935年8月8日,孙式之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8周岁,村内外很多人来悼念、送行,不少人痛哭流涕。

新闻推荐

烟台市上半年CPI累计上涨2.5% 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预计全年CPI将保持稳中有升态势

国家统计局烟台调查队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烟台市居民消费价格(CPI)累计上涨2.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比上...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