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颗铺路的石子 赫崇本出身贫寒自强不息,成为海洋科学奠基人
赫崇本的人生之幸
赫崇本的人生有不幸,也有幸运。他的不幸伴随着国家的命运跌宕起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又有谁能逃脱呢?他的幸运是遇到了很多帮助他的恩师、良友甚至陌生人。
赫崇本就读的物理系主任是享誉全国的中国物理界泰斗叶企孙教授。1932年,赫崇本所在的班级只有两名同学获得批准毕业,一个是郑一善,另一个便是赫崇本。在赫崇本毕业时,叶教授就把他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对他说“我早就注意到你了”,并询问他毕业后的打算。赫崇本说,先找份工作试试吧。叶教授说:“这样吧,我就介绍你到天津河北工学院去任教。”赫崇本惊喜万分,欣然应允。
1932年9月,赫崇本匆匆抵达天津,开始为生计奔波。为了生活也为了有更多的实践,赫崇本从天津赶赴山东烟台,在“私立烟台益文商业学校”任教了两年多。1935年春,又回到天津。
这时,又一位良师兼益友到来。1936年春,接替清华物理系系主任的吴有训,召赫崇本回母校物理系任教。于是,赫崇本又回到了北平。
这年的五月,他结识了终生伴侣——王荣菊。王荣菊出生于辽宁安东(今丹东)王姓大户,当时就读于安东师范学校。她天生丽质,聪明伶俐,各门功课都很优秀,体育、音乐也很见长。赫崇本的堂妹赫郁楠与王荣菊是同桌,两人关系很好。赫郁楠自作主张,给赫崇本寄去了一封信和王荣菊的近照,说想撮合一下他们。赫崇本看到照片,对这个女孩印象很好,立刻回信表示同意。王荣菊当时家里有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过来提亲,父母经过一番衡量,认为在清华教书的赫崇本是个读书人,更为满意。
虽然相隔很远,但两颗心在鸿雁传书中越来越近。一段时间后,在吴有训的支持下,赫崇本向学校借贷了一些钱,与北平的婶母一起,冒着枪林弹雨,回到老家,举办了热闹的满族婚礼。王家的嫁妆很是丰厚,日后也变成赫崇本出国的资本。婚后不久,赫崇本就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赶回学校,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一个多月后,妻子也越过重重障碍来到京城。夫妻重逢,又是吴有训给他们安排住处,解决了他们的困难。
有了家,有了工作,赫崇本的生活应该步入正轨了。没想到“七七事变”爆发,校园的宁静彻底被打破。
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南迁到长沙,赫崇本与妻子和刚出生几个月的女儿赫羽跟随学校辗转南下。1938年,“临时大学”在长沙仅驻扎了一个学期后,又搬迁到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西南联大。学校下设文、法、理、工和师范5个学院共26个学系,以及两个专修科和一个先修班,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赫崇本在学校里任物理系教员。
1943年暑假期间,赫崇本从西南联大调到由周培源任所长的清华大学金属研究所工作,在这里赫崇本又遇到了令他终身受教的第三位恩师——比他年长6岁的周培源先生。周培源是中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当时因风流倜傥与陈岱孙、金岳霖并称为“清华三剑客”。
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部分师生在科学馆前合影(赫崇本为三排左一,叶企孙为二排左三,吴有训为二排左五)
□半岛记者张文艳
海洋,地球上蔚蓝色的神秘世界,千百年来,是智者和勇士们的竞技场!人们从敬畏海洋,到探索海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赫崇本是中国海洋教育奠基人和开拓者,他留洋国外,学习气象学和海洋学,带回祖国,分享给学子们,为山大、为山东海洋学院(后为中国海洋大学)鞠躬尽瘁。跟随关于赫崇本的回忆录们,一起还原一位“愿为同学们的成长做一颗铺路的石子”的伟大科学家不平凡的一生。
带着牵挂去“取经”
即便是在西南联大,抗日战争期间的日子也不好过,这在当时是公认的事实。
赫崇本的女儿赫羽三岁时,儿子赫竞一岁,不久小女儿赫喆也出世了。贫困交加的岁月里,赫崇本体会到了贫穷的可怕。要知道,王荣菊生大女儿赫羽时是1937年7月27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接生的医生就是著名的中科院院士林巧稚。
而生赫喆时,王荣菊差点丢了性命。他们的儿媳、赫竞的妻子杨洪贤听婆婆讲过,生赫喆时,因接生条件差,她患了产褥热,持续高烧昏迷,生命垂危。“幸亏得到学校的资助,注射了很难买到、价格不菲的进口药盘尼西林(青霉素),治疗了一个多月,才转危为安。赫喆的乳名就取为盘尼西林的译音——珀珑”。
此时的闻一多也在昆明,他比赫崇本年长9岁,是清华的学长。1930年夏,因为国立青大校长杨振声的“半日游览”和“一席饮宴”,闻一多和梁实秋就接受了国立青大的聘书,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北平母校清华大学任教。学校南迁,他也跟随。一样的境遇让两颗心越来越近。闻一多还专程拜访了赫崇本,他们互相倾诉对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的愤懑之情。闻一多还安慰赫崇本,生活的困难是暂时的,光明就在前方,日本终会吃败仗。闻一多不能给赫崇本带来更多,因为他也很穷。
闻一多穷到什么程度?当时的人都知道,他为了糊口,在老友的劝说下,开始“挂牌治印”。蒲江清教授还特别撰写了一篇声情并茂的《闻一多教授金石润例》,给闻一多做广告,并拉了梅贻琦、冯友兰、朱自清等大牌联合签名助阵。这些名字,至今听来都觉得“不可思议”。1944年,闻一多公开挂牌治印。显然,这不是个例,当年西南联大很多教授也搞起了“副业”。据说费孝通曾经卖起了大碗茶,吴大猷还曾经去菜市场捡剩下的牛骨头给老婆熬汤治病。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闻一多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遭到国民党特务的伏击。悲痛席卷全国,赫崇本更是伤心欲绝。
数十年后的1984年3月31日,闻一多雕像在中国海洋大学揭幕。已经年迈的赫崇本鼎力支持在校园内建闻一多先生雕像,并在和学生的座谈中不止一次要弘扬闻一多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不能忘怀患难时的老友真情。
言归正传。1943年,赫崇本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国民政府决定利用庚子赔款资助七名助教去美国留学深造,他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为七名留学生之一。赫崇本的导师吴有训先生建议他留美攻读海洋学,以填补我国海洋科学的空白。
赫崇本犹豫了,他出国家人怎么办?三个子女年幼,妻子不能出去工作,他们靠什么为生?没想到妻子王荣菊非常支持他出国:“我和孩子,你不用太担心,你走以后我就带着孩子到贵州桐梓兵工厂投奔我大哥。我有文化,又会刺绣,我大哥会帮我找到工作的。我和孩子们一定能等到你学成归来”。不仅如此,王荣菊还卖掉了自己的金银首饰,换钱给丈夫以备急用。
1943年11月底,赫崇本几经周折,离开昆明,途经印度,于次年2月底,抵达美国洛杉矶。虽然在匹兹堡卡耐基理工学院冶金专业注册,他最终还是听从恩师吴有训的建议,到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攻读海洋科学,他的老师是当时著名海洋学家兼气象学家H·U·斯维尔德鲁普。根据老师的建议,他先去加州理工学院读气象专业。1947年末,他又回到了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在异国他乡的5年时间里,赫崇本先后取得了两个硕士学位和一个博士学位。1949年,他毅然放弃了再取得一个博士学位的机会和美国优越的研究条件,决心要为自己的祖国效劳。在他看来,学位不重要,知识已经学到手。
新闻推荐
“讴歌新中国,礼赞新时代” 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举行烟台红色文艺研讨会
本报讯(通讯员王晓明摄影报道)日前,烟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在胶东革命历史纪念馆隆重举行“讴歌新中国,礼赞新时代”—...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