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的文字,沅水的人们 读《鸭窠围的夜》有感

钦州日报 2019-08-14 10:01 大字

朱赞全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阔别家乡十多年的沈从文回乡探亲,在沅水领域的鸭窠围宿了一宿。他再次看到了湘西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色,看到了沅水流域的水手和吊脚楼妓女生活状态,看到了鸭窠围夜晚的清幽寂寥,情发于中,遂有了散文名篇《鸭窠围的夜》。

沈从文最好的文章都是写水上的文字,像他的《边城》《长河》《湘行散记》,充满了水的影子。汪曾祺评价《边城》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我觉得用这段话评价《鸭窠围的夜》的语言也很贴切,因为它们都是沈从文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是沈从文盛年时期的语言,是最好的语言。

文章第一句就写道“天快黄昏时落了一阵雪子,不久就停了。天气真冷,在寒气中一切都仿佛结了冰。便是空气,也像快要冻结的样子。”这种描写斩去冗言缀语,剪去了稠密枝叶,疏疏落落,明净透亮。又如“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莫不点了小小的油灯,拉了篷。各个船上皆在后舱烧了火,用铁鼎罐煮红米饭。饭焖熟后,又换锅子熬油,哗的把菜蔬倒进热锅里去。一切齐全了,各人蹲在舱板上三碗五碗把腹中填满后,天已夜了。”叙述朴素而简约,如同鼎罐中煮熟的红米饭,淡而香。也像沅水的水流一样朴素明净、从容不迫。

这种朴实而又温存的叙述,似乎是要给沅水的水手和吊脚楼的妇人以及湘西人民更多的宽容与理解的尺度。在一个寂寥而又漫长的寒夜,一个劳作了一整天的年轻水手,受不住孤寂的侵袭,往岸上的吊脚楼走去,投入妇人温柔的怀中。水手的这种躁动与孤独,让沈从文感同身受,想起15年前的自己,当年他年轻鲜活的生命也曾同样被禁锢在漫长的孤寂中,所以他说:“我懂得那个忽然独自跑上岸去的人,为什么上去的理由!”上岸去干什么,文中又说:“我明白这些回船的人是上岸吃过‘荤烟’了的。”

水手与妇人的这种钱色交易,在我们常人看来是应该进行强烈的道德批判的,批判这是不端的、淫秽的事情。然而在沈从文的笔下,我们看不到一点批评的味道,而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他认为这是一种值得赞美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就像常人饮水吃饭一样平常,无需作过多的指责。

这种的你情我愿露水情缘,似乎是生活的一个美妙音符,久久地在耳际回荡。妇人和水手对话犹在耳边:“一个晃着火炬停顿在大石间,一个便凭立在窗口,‘大老你记着,船下行时又来!’‘好,我来的,我记着的。’‘你见了顺顺就说:会呢,完了;孩子大牛呢,脚膝骨好了。细粉带三斤,冰糖或片糖带三斤。’‘记得到,记得到,大娘你放心,我见了顺顺大爷就说:会呢,完了。大牛呢,好了。细粉来三斤,冰糖来三斤。’”这场平淡无奇的对话,充满了人间烟火,平常男女的琐言碎语,经沈从文天才的捕捉,便充满了生活气息。正如汪曾祺对此评论道:“真是如闻其声。这样的河上、河下喊叫着的对话,我好像在别处也曾听到过。这是一些多么平常琐碎的话呀,然而这就是人世的生活。”在妇人和水手心中,人世生活需要柴米油盐,也需要情情爱爱。

作者还在文中设置了“羊的叫声”,我觉得这是文章的神来之笔,有一种直抵人心的艺术力量。在鸭窠围这样一个孤寂的长夜,羊“固执而柔和的叫”,叫声中隐隐的有一种悲戚在里头,听来令人心碎。为什么羊叫在本文中出现了多次,沈从文对小羊的卑微但却不能维持自己生命感到悲哀。于是作者有一种沉痛的隐忧,仿佛触着了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羊叫象征着平凡生活的湘西人民,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湘西人民对自己的命运如同这只小羊,同样不能自主,沈从文对湘西人民的未来感到迷茫和担忧。

新闻推荐

区环卫中心夜间蹲点整治垃圾乱倒行为

本报讯(YMG记者禛祎通讯员马晓凤)近期,针对市民反映的东方巴黎东侧垃圾箱外乱倒行为,芝罘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环卫中心安...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