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商周考古论坛”在烟召开 开启胶东考古文化新篇章
本报讯(YMG记者钟嘉琳摄影报道)考古研究,勾画出胶东地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脉络。7月27日至28日,博学鸿儒齐聚仙境烟台,由山东省考古学会主办,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烟台市博物馆承办的“胶东商周考古论坛”在烟台市博物馆召开,来自北京大学考古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等考古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胶东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进行了深入研讨。烟台市博物馆在烟台地区的考古工作开展较早,通过发现和发掘获得了较多考古资料,取得了一系列考古成果。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胶东考古工作在北京大学考古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院)、山东大学考古系等相关单位指导和支持下,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胶东地区史前和夏商周地方考古学文化序列,为胶东史前考古和古国史等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胶东史前文化谱系的建立”、“夏商周地方文化或东夷文化的探索”、“胶东古族和古国史的研究”等课题都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讨论,一些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至今仍影响和指导着烟台考古事业的发展。
“胶东地区位于山东最东部,东、南、北三面环海,北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一衣带水,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烟台市博物馆馆长夏文森在论坛上介绍说,到了商周时期,胶东土生土长的地方文化在与商、周等中原文化不断碰撞中渐显弱势,并最终融入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这使得胶东地区的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更显纷繁复杂,也为夏商周历史研究增添了新的篇章。烟台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立足本地考古工作实际,积极做好配合建设项目的考古工作,先后完成发掘项目20多个,年代涉及大汶口、龙山、岳石、两周、秦汉等时期,较为重要的有以大汶口—龙山文化为主要文化内涵的午台遗址,以岳石文化为主的照格庄遗址、庙后遗址、东青埠遗址,以铜井宋家、海头、开发区孙家、西三甲等新发现的周代遗址,这些考古新收获为烟台考古研究增添了新内涵。同时,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先后还参与完成龙口归城城址调查、东北亚农耕传播过程植物考古学实证研究、山东八主庙祭遗迹的调查与研究等重要课题,并取得了重要成果。“田野考古和科研工作是文博工作的灵魂,是博物馆各项事业发展的源头和科学基础,也关系着国家历史文化的命脉和根基。”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博表示,“胶东商周考古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对推动烟台市的考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借此次研讨会之东风,集专家、学者之卓见,进一步提升烟台市的整体考古工作水平,为胶东地区考古工作贡献最大的力量。”一直以来,烟台市考古工作人员遵循“既有利于工程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原则,依法配合潮水机场、济青高铁、滨海路改造工程、万华工业园再生水工程等50余项重大工程,考古调查勘探面积达1000余万平方米,重点勘探面积100余万平方米,考古发掘面积近2万余平方米,抢救了一大批文物,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确保了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特别是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文旅系统的进一步融合,烟台市考古工作更是迎来的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文物抢救保护中的田野考古和科研工作进入了崭新的阶段。27日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代表参观了烟台地区商周重要遗址器物标本,对胶东地区商周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与会代表连续展开三场学术研讨会议。胶东商周考古学术研讨会的开幕,是胶东考古学界的一次盛会,学术讨论空前热烈,对推动胶东地区商周考古的持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揭开了烟台市考古工作的新篇章。同时,这也是烟台市博物馆“解放思想、比学赶超”暨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工作实践。
新闻推荐
六十名华北少年 拜烟台“戏码头” 丹桂戏院为华北少年旅行团献唱
本报讯(YMG记者曲彩云实习记者郭羽思曹会婕摄影报道)皮黄道情、丝弦奏响,在烟台这个戏曲文化氛围浓厚的“戏码头...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