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工具的变迁
烟台市牟平区人大办公室 于文国
通讯工具便捷、快速、直观、多功能,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好助手。我已过花甲之年,亲眼目睹自家和家乡通讯工具的变化历程,从一个侧面见证了祖国的巨大发展和快速进步,十分令人欢欣鼓舞。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刚开始记事。不经意间,看到家长们在煤油灯下写着什么,便好奇地问:“爸爸,你们大人都在灯下写什么?”父亲耐心地告诉我:“在给远方的亲戚写信。你二舅、大姨、小姨家都住在很远的外地,咱家条件不宽裕无法坐车去,就只能用写封信的方式进行联络。”“那信怎么到亲戚家?”我继续问道。父亲笑着说:“花8分钱买一张邮票贴上,再送到生产大队部,等邮递员取走就行了。”
信件来往,需要层层转递,用时不短。父亲从农村老家寄出信件,等到北京二舅回信,一般需要半个月时间。赶上要紧的事情,信件方式就不能用了,我们就得改用发电报。电报以“字”论价,价钱自然比普通信件贵了许多。那时,通过书信和发电报方式进行交流是较普遍的。
1967年我上了小学。正月初五吃过早饭不久,父亲对我说:“今儿带你去临村给村长爷爷拜年。”进门问过好后,我的一双眼睛就被炕前桌子上一个“新物品”所吸引。那位爷爷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这是黑色摇把电话,可以相互通话。”父亲见此补充道:“爷爷村是个大村队、重点村,一般小村队还没装配电话。”原来,父亲与那位爷爷保持密切的工作关系,每遇到复杂情况,便通过摇电话的方式向他请教商量。
1972年我步入初中。一次随父亲赶集,来到公社驻地,路过邮电局门前,我情不自禁地走进去。在我的好奇询问下,工作人员告诉我,一个公社有两部电话交换机,分设在邮电局和广播站,公社到农村之间的广播和电话是一条线路,每天早、中、晚广播时间,广播站把交换机线路切至广播频道,结束后重新调回到电话。邮电局有单独电话线,广播期间也可拨打电话,但因为需要花钱,用户相当少,只有公家单位才会安装。我在心里偷偷想,我们家什么时候才能拥有电话呢?
1976年秋,高中毕业的我被挑选到公社机关,从事通讯报道写作,开始有机会与公家摇把电话打交道。每遇到急需电话办理的事情,我就会直奔公社党委办公室请示“摇一摇电话”,那种感觉真的很爽。这一“摇”一“摇”,就把我“摇”到了县城上班。
1986年初冬,我在城里单位分配到房子,结婚生子后又下到公社工作。为了能与家里常保持联系,便征求住房所在地村领导的同意,从该村的电话交换机上接出一条线路到家里。
1995年前后,数字、汉字传呼机兴起,“大哥大”移动手机也开始出现。因体积大,很少有人将“大哥大”放在手提包里,一般都会放在显著位置,或手里拎着出行,出尽风头。当时,我还是一名机关工作人员,每月拿固定工资,单位因工作需要给我配备传呼机。我将省下来的2500多元钱为家里安装上程控、数字键电话,圆了家庭电话梦想。
2000年后,数字手机开始流行,我购买了一部波导手机,后来手机不断升级,逐步更新换代至现在的智能手机。它不再是单纯的通讯联络工具,兼具上网、转账、消费、学习,传资料、游戏,手机办公等多种功能,便捷、快速、直观。
几十年间,通讯工具的不断变化,从书信、摇把电话、大哥大,到数字电话、智能手机;从极少数家庭拥有的“奢侈品”,到全社会普及的大众品,每一次变化背后,既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经济实力提升的表现。这一切,得益于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效,得益于党和国家惠民利民的好政策。我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的生活质量还会有更大提升。
新闻推荐
气温居高不下中暑和溺水事件多发 120一周救治急危重患者2507人
本报讯(YMG记者李俊玲通讯员吴明顺)最近一周,烟台市气温居高不下,由此导致意外事故、中暑、溺水等事件较平时出现明显...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