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老外” 逛烟台街

烟台晚报 2019-06-10 11:13 大字

孙桂廷

30多年前的烟台街,很少有老外来逛,即使偶然有个把金发碧眼的老外出现在烟台街上,也常常被市民们驻足围观,仿佛见了什么怪物似的,万一有个满脸胡子的老外走在街头,会有人惊呼“哎你看,这老外的头发怎么长到前面去了?”

记得有一次,我陪学校教英语的美国人一家去南大街老百货大楼购物,就被咱市民老乡们围堵得哭笑不得。

烟台街,实际是芝罘区的代名词,年岁大一点的人,到现在还是把芝罘区叫做烟台。1984年,烟台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就是刚刚开放的那年夏日,记得是“宝珠(PEARLS)号”豪华邮轮来烟,带来了一大船美国人,足有四百多人。市外事部门把老百姓称为“翻译官”的差事交托给了我所在的烟台师范学院,我临时受命,带领三十多个英语系三年级的学生导游,每人带十几个老外,游走在毓璜顶、大庙等景区,还分头到市民家里进行家访。别说学生,就连我这个当老师的,当起导游来也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

第一次带团组织老外漫步烟台街,走进老百姓家里,他们问这问那,连馒头皮上的面碱黄点,他们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我不知道“面碱”该怎么翻译,翻成“苏打”,人家房主听到译音“苏打”二字,连连说:“不是苏打,不是苏打,是面碱!”这真是情何以堪!我只有翻译成“类似苏打的一种物质”。当时家访,是事先预约好的,不能算“托儿”,但也似乎有些“装腔作势”,老百姓尽力表白自己生活如何幸福,一改过去那种见了老外就板起“阶级斗争”脸的状况。

这艘万吨级的豪华邮轮大约二十天来烟台一次,后来“发卡湾号”豪华邮船也经常来烟台,这样有时十天内要接待两次外国游客。我们在第一次练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编成导游解说词,对两届学生进行培训交流,后来就好多了。比如带领老外参观烟台画院的画廊,由于提前对画家有所了解,我们讲解就轻松多了。这起因于第一次,当我看到袁大仪的画作《仕女图》时,就问众多老外:“你们读过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吗?这就是小说中的十二钗,也就是故事里十二个漂亮姑娘的肖像画,该画家袁先生是中国画知名画家。”没想到,这么简单一介绍,大仪老兄的画作被一抢而空,每幅可收回“外汇人民币”二百元哩!在那个时候,二百元特别是用美元换出的专用人民币可不是个小钱。看到导游翻译的作用,时任烟台画院院长的陈兰英同志找到我,要求把所有画家的画作译成英语,我们照办了。我还给画院出了个建立新卖点的建议,由画家在“大庙”旅游点当场把国画画在折叠扇上,引得老外排队购买。特别是手印石刻,好多次我守在那里,把外国人交来的英语名字译成中文,再交给篆刻师,尽管篆刻师一分多钟就可以完成一枚印刻,但那里排的队最长。

在带队导游翻译的两年里,记不清在各景点和各走访街道往返多少次了,记忆犹新的是专门接待的一家特殊客人。开始我并不了解他们的情况,但在交谈中,我听到一位女士自我介绍说,她一家曾经在北京住了四年,后来很快知道,站在我面前那位女士的老公,就是美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大使L·伍德科克。伍德科克很健谈,他说他对中国有感情,这次又从美国来烟台旅游了。他夸烟台漂亮,赞赏烟台人的热情,并高兴地约我同他们一家四口在好几个地方合影。后来我从基辛格回忆录里得知,这个L·伍德科克为中美建交出了很多力,在中美外交史里,很多地方出现过他的名字。

有一次,我在英国读博的女儿回家省亲,约我一起逛烟台街,先到她读过的东沟路小学,后又去找她经常吃午饭的小馆,特别是到她经常去用两爪的小叉吃烟台焖子的那个老地方找了又找,转了又转,尽管物是人非,情势变迁。女儿说,“爸爸,这十几年,烟台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我们都去过很多个国家,还有哪个地方比烟台更美吗?烟台街,是我永远的记忆!”是的,女儿说得在理。

新闻推荐

烟台高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推介会举行

□记者杨秀萍报道本报烟台讯5月30日,北斗“百城百联百用”应用技术推广研讨会暨烟台高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推...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