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生命的另一种告别 烟台市举办2019年度公益性海葬,306位逝者情寄大海

烟台日报 2019-05-18 09:43 大字

回归自然,情寄沧海。17日上午,2019年度大型公益性海葬活动在烟台大学东门附近海域举行。该活动由市文明办、市民政局主办,芝罘区民政局、芝罘区殡仪馆承办,国家海洋局烟台海洋管区协办,本次海葬共为306位逝者送别,加上前来告别的亲友,共有1120余人参加了活动。据了解,本次海葬的306位逝者多为本地市民,也有来自北京、江苏、齐齐哈尔、天津、济南等地的逝者。2015年烟台市组织首次公益性海葬,今年是第五届,目前已经有1300位逝者魂归大海。海葬在烟台市越来越被市民所认可。306名逝者骨灰撒海昨天大清早,还不到6点,芝罘区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已经到达了海葬公祭仪式现场,306名逝者的骨灰已经全部用白箱子包装好,等待逝者的亲属拿着海葬证进行领取。1800朵菊花和太阳花,工作人员正在每四朵一组分配着。“海葬已经常态化了,放置骨灰的降解罐是纸质骨灰盒,到时候将准备好的鲜花瓣与骨灰一起放进大海里,降解罐两三分钟就会沉到海底,然后分解掉。海葬骨灰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撒入大海。”芝罘区殡仪馆工作人员说。很快,逝者亲人陆续赶到了现场,先排队用海葬证换取降解罐、鲜花和白手套,然后排队等候。据了解,本次海葬共分4批次28船次出海。6点30分,庄严肃穆的公祭仪式在配乐《写给海洋》中正式开始了,工作人员宣读海葬祭文,很多逝者亲属都难掩悲伤,特别是行默哀礼时,庄严的哀乐低鸣,氛围肃穆而凝重,不少亲属默默擦拭着眼泪。

捧着父亲和母亲的骨灰盒,市民郝先生感慨万分。“以后看见大海就能看见父母了,也是一种寄托。”记者了解到,郝先生的父亲去年去世了,母亲则去世已经7年了,这次郝先生把父母一起送别大海中,也是父母的遗愿。在人群中,双手捧着遗像的许先生正准备登船。记者注意到,这张遗像是一对穿着军装的夫妻,照片一看就是有年头的了。许先生告诉记者,这是他的外公和外婆,这次全家人一起来送伉俪情深的老两口。

一上午的时间,4批海葬参与者1120余人纷纷登船,他们选择将逝者的骨灰撒入无垠大海。从此,以海为墓,寄托哀思。5年来1300位逝者“入海为安”将骨灰撒向大海,把哀思化为寄托,让情意留在人间。如今,海葬已经成为社会文明的一大标志,这种绿色环保的殡葬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市民认可。把父亲的骨灰撒入大海后,市民李女士坐在海边久久没有离开,“以后看见大海就会想起他老人家,我父亲生前就跟我们说过要选择生态安葬方式,骨灰撒海真的挺好,省去了很多凡俗的仪式,简单质朴,回归自然。”李女士说。2015年开始,烟台市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各县市区要按照到2020年生态安葬比例达到40%的目标,大力推行树葬、草坪葬、壁葬、花坛葬等生态葬法。与土葬等传统殡葬方式相比,海葬既节约了土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为亲属节省了丧葬费用。近几年,海葬公祭的举行,对烟台市的殡葬改革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上反响很好,每年报名参加海葬的人数都比较多。记者从芝罘区殡仪馆了解到,2015年开始的公益性海葬,到今年已经是第五届了,共有1300位逝者回归自然,其中2016年217位,2017年235位,2018年310位,今年是306位。“随着海葬常态化,大家对海葬认可度会越来越高,这也是烟台市的殡葬惠民政策,凡是烟台市户籍的逝者都可以免费参加。”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海葬有力地推进了烟台市节地生态安葬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了支持公益海葬活动的持续开展,方便逝者家属缅怀亲人、寄托哀思,市政府拨出专项资金,在莱山解甲庄回龙山功德园修建海葬纪念园一处,对已故的逝者以电子屏显示的方式进行悼念。

YMG记者衣文萍通讯员岳福昊李彦霖

新闻推荐

科创板受理企业攀升至110家,首现“审核中止”企业

实习记者|朱佳方拟科创板企业审核问询仍在持续推进中,目前跑在最前面的4家企业已经对二轮问询进行了反馈。本周,上交所新受...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