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山东烟台:念好“海洋经” 阔步向深蓝
据新华社济南5月10日电 在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码头,矗立着“蓝鲸1号”的姊妹船——“蓝鲸2号”。这座“巨无霸”最大钻井深度超过15000米,代表了世界海工装备领域的中国深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部沿海城市烟台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逐步成长为世界级的高端海工装备制造基地。与此同时,烟台立足自身海洋优势,不断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培育壮大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定海神针”逐梦深海
在中集来福士海工研究院的展厅里,摆放着这家公司的产品模型:中国第一艘海上钻井平台、世界第一艘30万桶圆形储油加工船、获世界最具创意游艇奖的双体豪华游艇等。其中最受人瞩目的,还是“蓝鲸1号”。
2017年5月,“蓝鲸1号”在南海海域成功完成我国首次可燃冰试采,创造了可燃冰开采时间和产量两项世界纪录。期间,强热带风暴“苗柏”造访,风力最大达到12级,“蓝鲸1号”牢牢钉在工作海域,试采工作一秒也没有停顿,成为当之无愧的“定海神针”。
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研发设计中心负责人高嵩说,“蓝鲸1号”能做到稳如泰山,除了平台本身的稳定性强以外,还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DP3定位系统,可根据外部环境,实时控制底部8个推进器的转速和方向,“即使在16级大风中,整个船的偏移也不会超过0.5米。”
这家于1977年建成的本土造船厂,如何脱胎换骨蜕变成一家国际知名海工装备制造企业?高嵩说:“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从0到100的突破,国产化率从不足10%提高到60%,我们只用了10年左右。”
据了解,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已成为烟台海洋经济的“金字招牌”,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7家,如杰瑞集团逐渐发展成我国最大的油田增产设备制造商,中柏京鲁船业成为我国首个远洋渔船建造与技术示范基地……
“耕海牧渔”迈向深蓝
4月25日上午,中集来福士为长岛弘祥海珍品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建造的智能网箱“长鲸一号”在烟台基地交付,将被拖往烟台大钦岛附近海域,成为山东省深远海智能渔业养殖和海上休闲旅游的新地标。
据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介绍,烟台海岸线有1038公里,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的2倍,海洋牧场建设任务关键。
记者看到,“长鲸一号”采用四边形钢结构形式,最大设计吃水30.5米,养殖容积60000立方米,意味着每年能养1000吨鱼。网箱集成了网衣自动提升、自动投饵、水下监测等自动化装备,日常仅需4名工人即可完成全部操作。
据了解,烟台已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7处,省级16处,面积近百万亩,占海水养殖面积的三分之一。2018年海洋牧场水产品产量达到60万吨,海洋渔业产值突破1100亿元。首创的“海工+牧场”“陆海接力”“大渔带小渔”等模式在全国推广。
优质的海洋生物资源也为新产业发展带来契机。位于烟台市高新区的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建园以来共孵化6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20多家已“毕业”,拉动烟台海洋经济向高附加值发展,赋予烟台海洋经济以魅力独具的“深蓝气质”。
“蓝色经济”绿色发展
“明天有22个客人要来,我们已经准备好了。”长岛渔家乐老板王明珍说。从渔民到渔家乐老板,王明珍的身份转变折射出当地修复生态环境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
长岛是山东省唯一海岛县。岛上渔民“靠海吃海”,世代以养殖和捕捞为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长岛大面积养殖海参、扇贝等海珍品,渔民收入水平快速提升。但多年粗放式的发展,海岸线上遍布大大小小的育保苗场,成片的滩涂被“水泥大棚”占领……
2017年,山东省决定设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打造山东乃至全国海洋生态文明样板。两年来,长岛人用实际行动交出一份生态型“长岛答卷”。
当年,王明珍所在的王沟村转产转业,拆除了育保苗场,统一规划建设了王沟渔家风情园,全村280多户渔民,七成转产渔家乐。
“刚开始的确有些抵触,全家的收入都依靠育保苗场。现在看来,当初转行的决定是正确的。生态变好了,来旅游的人多了,我们的生意也会更好。”王明珍告诉记者,转型第二年,家里渔家乐的纯利润就达到了30万元。
除了近岸养殖“腾迁退出”,长岛陆域上80台风机也被拆除,实现了“还绿于民,还林于鸟”。据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介绍,全市仅去年就取缔自然保护区内海水养殖1000多处,整治修复海岸线140公里,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到90%以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佳照)5月9日下午,2019我和我的祖国系列活动之《纪录·烟台》系列纪录片拍摄大赛开机仪式在鲁东大学举行。...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