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前最大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六旬农民欲捐遗体谢党恩

烟台日报 2019-04-19 09:30 大字

倪书亭在遗体(角膜)捐献申请表上签名倪书亭是村里的贫困户,属于帮扶对象之一。16日,他实现自己的心愿,签订了志愿捐献遗体器官角膜的协议。这在牟平王格庄镇属于首例。“请问你为什么要捐献遗体?”“我是想感谢党和政府对我多年的关怀,无以为报,我将来要捐献遗体器官回报社会……”4月16日下午,在牟平区王格庄镇金城村村委会办公室,当牟平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向67岁的倪书亭老人询问时,老人这样回答。倪书亭是村里的贫困户,属于帮扶对象之一。目前,贫困户签订协议志愿捐献遗体器官角膜,在王格庄镇属于首例。

倪书亭出生于1952年,是金城村村民。老人至今未婚,独身一人过着清贫生活。当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问及他捐献遗体是否属于自愿,家里亲属是否都同意的时候,倪书亭回答得十分干脆:“我是自愿的,家里亲属都知道,也都同意!”随后,倪书亭毫不犹豫地拿起笔,在遗体(角膜)捐献申请表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的哥哥倪书刚也做了签字见证。当倪书亭现场拿到《遗体(角膜)捐献登记证书》后,他既激动又欣慰:“这是我生前最大的一个心愿,如今终于了结了……”

倪书亭长得比较瘦小,虽然个头不高,但是老人身板看起来还挺硬朗。从外表看,倪书亭就是一位朴实的农村老人。他言语不多,但是说话掷地有声。老人说,自己孤身一人,若百年之后,还要其他亲属给自己祭拜,他总觉得是给别人添麻烦。如果能将遗体捐献作为医学研究使用,角膜能让他人重见光明,自己就觉得这一辈子没有白活,能为社会奉献自己最后一丝光和热。

倪书刚说,因为当初家里穷,弟弟倪书亭文化程度不高,小学都没有读完。起初,他得知弟弟要捐献遗体的想法时,先是震惊,但是经过反复思考,他还是决定支持弟弟的选择。倪书亭从小在农村长大,受传统观念影响,也没有高学历,但老人却有如此高尚的行为实属难得。

捐献遗体并非倪书亭老人临时起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说,自己享受低保待遇已经七八年了,但他时刻没有忘记党和政府的关怀,可又觉得自己能力有限,不知道能做点儿什么作为回报。以前听别人说可以捐献遗体,但是他不知道该如何办理手续,所以就一直到处打听。在今年的“春风行动”入户走访过程中,王格庄镇扶贫办主任王爱美得知了老人的心愿,抓紧联系,向牟平区红十字会讲明了相关情况,为老人达成了心愿。

倪书亭老人平时为人正直善良,忠厚老实。因家里条件不好,他根本舍不得吃穿,平时能省则省。虽然政府部门在扶贫工作中给他送去了米面油等,但是老人平时做饭,能少放一滴油就少放一滴,他说要节省着吃,不能因为是不花钱得来的东西就随意浪费。

就是这样一位节俭的老人,却在去年把自己所得的300元“孝德基金”全部捐给了一个慈善栏目组。倪书亭说,他当时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孩子得了白血病,一家人因无钱医治而痛不欲生。那种悲惨的场面触动了他的内心深处,于是他便萌生了捐款的念头。于是他就按照电视屏幕上标记的电话打了过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当栏目组工作人员赶到老人家时,看到他的境况也深深为之感动。“虽然我也没什么钱,但是捐了这300块钱,也不会饿死,能帮别人一把就当是尽一份心意吧……”倪书亭说。

老人家里养了一只羊,因为平时他也舍不得买鱼买肉吃,所以就喝点羊奶补充营养。而村里谁家的小孩断奶后需要喝奶的,他也会送一些羊奶去,不要一分钱。所以平时在村里,老人的善良,大家有目共睹。

金城村党支部书记毕元德说,倪书亭是村里第一位做出这种高尚举动的老人,这是金城村文明村风的良好体现,更是贫困户不忘党恩,反哺社会的典型代表。通讯员尹上海凤海燕YMG记者姜乾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祥隆社区送爱心进福利中心

本报讯(通讯员于小童王亮YMG记者姜乾)18日上午,黄海路街道祥隆社区党支部携手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祥隆社区艺术...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