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识老街

北海日报 2019-04-11 11:13 大字

过去,偶有出门的机会,我一定要查查相关的资料,所到之处的风景名胜、传说典故、风土民情、土产小吃等等。到北海之前,我就了解到,那里有著名的银滩,有涠洲岛,有红树林……这都是必去的地方。这是二十年前,我到北海之前做的功课,也是在二十年前,我去了北海。

记得那一年的十二月中旬,北方已是寒风料峭,北海却如阳春三月,两地温差竟在三四十摄氏度。到了北海,刚脱去棉衣,就换上了夏装。游过几处景点之后,本来计划转天要起早乘船到海口,不料却半夜风起,琼州海峡刮起了台风,潮急浪大,渡船无法航行,只能在北海等待一天。

闲来无事,别人窝在宾馆里等待船期,我和朋友决定到市中心逛逛。北海的街道宽敞,空气清新,到处是新建的楼房,除了偶有“烂尾楼”在昭示着它过热的经济降温后的遗迹之外,这座小城与其他新兴的城市大同小异、相差无几。

“咱们到老城去转转,看看开发以前的北海是什么样子?”朋友点头同意,他对民风民情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天下着像雾一样的蒙蒙细雨,海风裹挟着雨丝阵阵吹来,打在身上透出一股股凉意。12月的北海竟有北国初秋的感觉。我们坐上三轮车,缓慢地行进,浏览着两旁的景致。雨中游北海,别有一番情趣。

穿过熙熙攘攘的几条街道,三轮车从新市区拐入老城区,在一条旧街道上停下。付了车钱,我们信步闲逛,房子是旧房子,二三层楼高,马路两旁都是店铺,日用百货,土产杂物应有尽有,每座城市都少不了有几条这样的商业街。旧瓶装新酒,老店铺新商品,没什么特色,不看也罢。失望之余,我们偶然发现有几条胡同连着后面的一条街道,便想穿过去看看旧时北海的民居。

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胡同里走着,确是老城的味道,挤挤喳喳到处搭盖着简易的阁子楼。穿过胡同,来到后街,景象却大不一样,真有柳暗花明洞天别在之感。前街还是喧闹嘈杂人来人往的商业街,后面却是寂静无声,了无行人的老街。看路牌,写着“珠海路”三个字。

七八米宽三里长的笔直街道,可能天气的原因,竟没有几个行人,下面是清洁古旧的石板路,两旁的建筑是清一色的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密密匝匝的二三层小楼排列得整齐有序,临街两边的墙面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都有不同式样的装饰和浮雕,线条流畅、工艺精美,形成了南北两组的空中雕塑长廊。早在1873年,中英《烟台条约》就将北海辟为通商口岸,各国领事馆在此建有不少19世纪末的西方风格建筑,显然这些建筑受到过英、法、德等国西方卷柱式建筑的影响。北海老街最突出的特色是临街的骑楼部分,它既是道路向两侧的扩展,又是楼体向外部的延伸,人们行走在骑楼下,既可遮风挡雨,又可躲避北海烈日的照射。骑楼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颇有古罗马建筑的风格。小楼白色的墙体,间或有黑色的牌匾,某某栈某某号的字迹依稀可见。老街虽然冷清,却不难看出它往日的辉煌。

我们从一位闲坐的老人那里了解到,老街始建于1883年,过去曾是北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店铺一家挨一家。中段的店铺主要经营来自苏杭的绸缎,东段主要经营鱿鱼、沙虫、虾米、鱼干等干海货,西段接近外海港口,所有店铺全部经营缆绳、渔网、鱼钩、渔灯、风帆布、船钉等渔民用品。如今建了新城,盖了高楼,商家都搬到游人多的新城区了,实力差的小店铺也迁到离新区近一点的前面街道去了,如今这里的店铺基本上都改做民居了。

征得同意,我们进到老人住的临街楼看看,门面不宽,五六米的样子,进深却有十几、几十米,楼的后窗就面临着大海。老人和儿子一家三口住,白天只有他一个人在家,楼共上下两层,高高大大的七八间房子显得十分空旷。难怪老街的行人稀少,新城区繁华热闹,商机无限,新建楼房才几百块钱一平方米,年轻人谁还愿意住老街这陈旧的老屋。

在如丝的细雨中漫步在空旷幽静、古色古香的老街上,本身就是一种享受。透过路旁的门面,我看见不少三五成群的市民聚在屋里一起玩麻将,神情专注,悠然自得,似与世隔绝。偶见几处出租的房屋,十几个年轻姑娘不紧不慢地在收拾隔街大海上打捞上来的墨鱼仔等海货。与宽敞悠长的老街比起来,他们显得无声无息。

老街确是太幽静了,老街的居民确是太悠闲了。这里似乎被人们所遗忘,所遗弃。而我觉得,北海这条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街是它所有景点中是最有味道的,没有人为的修饰,而能基本保存完好,这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可称奇迹。它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商业的侵蚀,没有游人的袭扰,自然纯净,恬淡幽然,固守着自己的历史风貌。

我感谢琼州海峡的那场台风,它让在我偶然中得识北海的老街,领略它独到的神韵。

新闻推荐

创优经济发展环境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烟台26个热点部门公开“亮诺”

□记者杨秀萍董卿通讯员严培瑜报道本报烟台讯实施网上立案、为当事人提供便利,协调推进“道交...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