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晚报烟台市芝罘区文联 主办芝罘区作协 芝罘散文学会 芝罘区诗歌学会 协办 我的芝罘邮友 林卫滨

烟台晚报 2019-03-31 11:12 大字

上世纪80年代初,因“文革”被禁锢了十几年的集邮活动开始在全国复苏。集邮是一个需要交流、互通有无的大众爱好,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经率先成立了集邮协会,烟台当时还没有集邮方面的组织,但烟台的集邮爱好者已经按捺不住了。以王其富为首的一批芝罘集邮爱好者,以烟台市工人文化宫为依托成立了烟台市工人文化宫集邮小组,芝罘早期的一些集邮爱好者都是它的成员,像唐辉、王景文、刘方明、赵克彩等,这批早期成员后来成为了烟台集邮活动的中坚力量。1982年国庆节,文化宫集邮小组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了国庆33周年邮展,这也是烟台历史上首次集邮展览。

那时我刚刚开始集邮,正在读高中,费尽周折只攒了几十枚信销票,也没有见过多少邮票,知道这个消息后,自然激动万分。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烟台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从小也没到过几次烟台,更不知文化宫在哪儿。国庆节那天,父亲让本村的一个姑姑带着我,坐车来到烟台,下午定好时间,我们再一起坐车回家。

当年邮展在文化宫东边的一楼举办,大约展出邮票三十多框。那时也没有现在的标准展框和什么邮展规则,就是用稍大的镜框,把邮票按套贴上去,挂在墙上。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邮票,真有点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的感觉,什么时候我也能集到这么多的邮票就好了!

当时流行收集纪念封,中国集邮公司发行的系列纪念封,我陆续收集了一些,但早期的几枚一直没有集到,但那时候信息不畅通,交流也不方便,少这几枚,一直是个心病。我想起了集邮小组负责人王其富先生,就冒昧地给他去了一封信。王先生虽然与我并不相识,但马上用挂号信把我所缺的几枚封寄给了我。

王其富先生一直热心烟台的集邮活动,2004年后因身体原因不再参加活动直至去世。但芝罘的邮友们,一直没有忘记这位“老邮友”,2017年在其生日那天,特意举办了追思会,还专门印制了一枚纪念封。

1982年,国家为了扶持刚刚复苏的集邮活动,发行了一批盖销袋票,每袋20枚,就是把邮票盖上邮戳后,以低廉的价格供应给青少年,当时发行了不同品种的两袋。知道这个消息后,我马上给当时的市邮票公司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希望得到这套袋票的迫切心情。不久,我收到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除了鼓励以外,答应供应我这套袋票,回信人是王培娟。后来知道王培娟老师是当时集邮门市部的负责人,至今我还记得王培娟老师那帅气漂亮的字迹。几年前,烟台集邮联谊会搞活动,王培娟老师拿出烟台早期的纪念封片戳,无偿支持有关展览。

芝罘最初的邮票交换场所在烟台山下的老邮局门前,每到星期天能聚集二三十人。我和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是骑自行车去的,那时福山到芝罘一张车票要两角钱,省下的车票钱差不多够中午一顿饭钱了。在那里我也结识了许多芝罘邮友,于建国就是其中的一位。

于建国与我岁数相当,记得他的通信地址是北大街烟台面粉厂,我们常常通信联系,互通有无。1986年是虎年,发行虎年生肖邮票,我想收集一版虎年邮票(80枚一版),于建国邮友为了满足我的要求,费尽周折,帮我凑了一版虎票,并亲自送到了福山我工作的镇政府。那天我正好有事到村里去了,他便给我留了便条:“邮票送来了,听说你到夏村了。”我们一般把到村里开展工作称为“下村”,建国误为“夏村”。与于建国邮友也有近30年没有联系了,以后芝罘的集邮活动也再未见他的身影。建国,你还记得当年的那位福山邮友吗?那时的邮友之间都是以诚相待,能够结识相同爱好的朋友,都十分珍惜,无不秉承集邮增知、互通有无的原则。

常联系的芝罘集邮前辈还有赵克彩老师,他当时的通信地址是四眼桥干休所,我们常通信联系,我也委托他帮忙购买一些邮品。当年可供选择的邮品品种并不多,有一段时间我对邮资封片感兴趣,赵老师收藏有不少,我常感叹:何时也能收集这么多?他鼓励我:你年轻,慢慢来,一定会的!还赠送了几枚邮资片给我。1986年发行的JP6《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展览》明信片,因为发行量少,是纪念邮资片里的龙头品种,我手里的十枚就是赵老师帮我买的。1990年为了纪念香港中银大厦落成,发行了一枚纪念邮资明信片(因出错被称为“中银错片”),因英文出现问题取消发行,所有售出的片要收回。这种因错收回的邮品,因存世量稀少,事后都价值不菲,像大家都熟知的“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赵老师当时购买了十几枚“中银错片”,如果找个理由私自留下几枚也是无法追究的,但他都按要求一片不少地退了回去,

赵老师收集有几本解放区邮票,30年前我曾到他家里欣赏过,邮票放在一个靠墙的小保险柜里。谈起邮票,我们就有说不完的话题,不知不觉过了中午,我要请老人一起吃饭,起初执意不肯,直念叨“我们是客人”,好说歹说才勉强同意。

王景文老师也是我敬重的芝罘集邮人,他的事迹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几十年来他一直对我关爱有加,惠我邮识,有求必应。大家都尊称他“王老”,我说:“还是叫您王老师吧,这样称呼亲切,没有距离感。”

我的《烟台邮话》要出版了,需要有个序言,王老师自然是最佳人选,但我知道,因身体原因,他近年很少动笔了。不想我刚提了个头,王老师就高兴地应承了下来。

2005年,王老师与哲夫合著的《烟台旧影》出版,因装帧精美,定价较高。当时我要付书款,他说啥也不收,最后我把书款放在窗台上才急忙抽身。多年后,他还一直记着此事,而王老师的许多专著都是免费赠送我的。

为了支持烟台的红色文化建设,老人多次捐献自己的多年收藏,各地邮政博物馆也多有捐赠。他多次和我说:“卫滨,我的邮品,有你需要的尽管拿!”但我知道每件藏品都是与他有感情的,他几次拿出所藏,让我挑选,我都婉言谢绝了。但年前老人执意送我两件藏品,一件是民国初年的《烟台电话号簿》复印件,一件是民国元年八月二十四号北京出版的《正宗爱国报》,其中有孙中山到访烟台的原始报道。他说:“这两件东西你一定要收下,在你手里会发挥更大作用。”

还有90高龄的刘方明老人,也是大家熟知的芝罘集邮热心人。前几年,她把多年收集的封片拿出来,无偿支持一些组编邮集的邮友,还拿出一些邮品拍卖,把收入用于芝罘一些民间集邮组织的活动经费。她还嘱咐集邮联谊会的负责人,让我在他拿出的封片中随便挑选一些。

刘方明老人也得到了烟台邮人的爱戴,大家以助印的方式帮助她出版了其人生、集邮回忆录《方明人生路》一书。年前,我要把《烟台邮话》送给老人,但大家告知,老人已经糊涂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难过。

我集邮快四十年了,交往了许许多多的芝罘邮友,有的已经作古,但老一辈芝罘邮人的风范至今难忘!我也在不断结识新的芝罘邮友,愿良好的集邮传统得以传承。

新闻推荐

春天,让我们为读书发声 “礼赞中国”系列读书活动启动

YMG记者曲彩云实习记者孟祥美通讯员慕晓壮摄影报道“我有一大把彩色的梦,有的长,有的圆,有的硬。它们躺在铅笔...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