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烟高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频结硕果 引才育才打通“最后一公里” 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名单公布
驻烟高校展开多种合作形式,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频结硕果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拓宽成果转移转化渠道,让科技创造活力迸发
日前,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名单公布。作为衡量一所高校学术水平以及竞争能力的标准之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再次成为热门话题。特别是随着一系列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的出台,也给这个老话题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经走访部分驻烟高校记者了解到,该如何破解在转化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成为高校落实科技成果转化转移亟需解决的问题。科技转化频结硕果预计到今年4月底,烟台拓伟智能制造研发平台将正式进驻位于芝罘区黄务的新旧动能转换研究院暨烟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这是鲁东大学与烟台拓伟机械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研发平台。从2011年开始,双方就紧扣工业4.0智能制造发展趋势,提升了烟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层次和水平。未来几年,烟台产的智能机器人将从工业领域拓展到财务、餐饮、危险作业等各个领域。
去年6月,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晓洁老师研发的特殊医学用途营养配方食品,成功向企业转化。近几年来,驻烟高校围绕规划建设出一批高水平研究院,强化对接联动,发挥地方政府、骨干企业、名校名所三方优势,展开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频结硕果。两年中,仅鲁东大学就有119项科技成果实现了向企业的转移转化。成果转化“堵”在哪儿?然而,在高校成果转化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的同时,转化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也相继呈现:高校科技成果的评价标准、市场价值、转化渠道不足,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不紧密,让部分科技成果转化“堵”在了道儿上。
在鲁东大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办公室(服务地方办公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主任李志大看来,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让成果转化“堵”在半路上的主要原因还是缺少应用型人才。“科研人员面临评选职称的现实问题,之前单位的考核评价体系中,科技成果转化并未被纳入其中,或者是只占很少的比重。”李志大介绍,重学术,轻转化,成为堵住成果转化的第一个难题。成果转化最难的还是打通“最后一公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最后一公里”远不止中试阶段。有很多科技成果多为实验室阶段的成果,想要及时转化到企业中规模生产,中间必须经过“中试”。“高校需要科研中试场所,经过中试之后,科技成果才能及时向企业转化,进行大规模生产投入。”李主任介绍,即便是中试阶段成功完成,也并不意味着转化出成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如何深入推进高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拓宽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高校还是以人为主,引才育才,让科技创造的活力充分迸发。
高校专业与产业、企业的精准对接,2018年年初,烟台大学专门成立了服务地方办公室和专家团队,推动校地、校企实现人才、技术、平台等方面的深层次融合,有效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科研水平。
据了解,鲁东大学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山东东仪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共建“光电技术研究院”,与益生股份联合共建“种畜禽生产与环境控制技术”实验室,与烟台泰和新材等企业合作共建“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和协同创新中心,为深化校地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创造了有力条件。“学校在考核中,增加了科研人员对社会贡献度的比重,将论文发表和科研项目平等的纳入考核体系。这能让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坐稳‘凉板凳’,潜心研发。”李志大说,未来,学校还准备进行分类设岗,增设应用开发型的科研岗位。为解决科研组织形式、研究方向单一,上下游协同推进对接不够,对国家政策反应滞后,学校也会倾向于培育跨学科研究团队。YMG记者王鸿云实习生刘江涵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烟台市发布2018年居民阅读综合情况,今年将加大阅读内容供给,扩大不同人群阅读覆盖面 阅读变“悦读”,满足市民新期待
居民阅读状况调查2018年烟台市居民阅读总指数为69.37点,较2017年的67.76点提高了1.61点。从阅读量看,烟台市成年居民人均纸...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