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阳村与通伸村

烟台晚报 2019-03-22 08:31 大字

□彭守业

大海阳村与通伸村毗邻,均建于明朝,1984年3月撤销。

大海阳村:大海阳村庄旧址位于大海阳立交桥东北部,即大海阳路北端东侧、文化宫西侧、南大街路南,是清末及民国年间烟台十三村之一,明朝时建村。志书上说,因村南部有海洋山(一般认为海洋山应是现世回尧口子两边的山),该村又位于当时自西向东并排着的三个海洋村最西边,故名西海洋村。不过,笔者认为,明清时海岸在现大庙北面,三个海洋村离海洋山较远而离芝罘湾较近,所以叫“海洋村”。后西海洋村更名为大海洋村,1924年又更名为大海阳村。

大海阳村域内有小璜山、金黄顶等山系。小璜山位于文化路南,早年为荒山野岭,称小荒山,清康熙年间户部尚书王骘购买后改称小黄山,1981年改今名;大海阳河发源于海洋山,从村西向北穿过文化路、南大街、西大街、北马路流入芝罘湾,全长3800余米,后大海阳河加盖成了暗河。

明朝初年,有于氏兄弟二人自文登县大水泊来此落户,是大海阳最早的居民,过去村里有个地名叫于家台子,是于氏集中居住地;明末时,所城张家的一支兄弟数人迁至大海阳村,据说这支张氏非正妻所生,在所城受歧视,迁到大海阳后,张氏奋发有为,很快兴旺起来,出了不少读书人和买卖人,过去外村的人提起大海阳张氏都很羡慕;迟氏于清初时自安徽省迁入,在此建了迟家庄村,后并入大海阳村。烟台开埠后,不少外地到烟台经商做买卖及务工的人定居大海阳村,后来也有逃荒的人落户村里。

大海阳村过去有著名的王家茔,坐落于小璜山北麓,是福山县望族王氏家族的茔地,由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九世祖王骘始建于清朝初年。王骘于清顺治十二年中进士,累官至户部尚书,告老还乡后选中了这里作为百年后的去处。王骘去世后,皇帝颁旨厚葬,从此小璜山北坡便有了王家茔,王骘及儿子们葬于此。茔地规模很大,入口处有石牌坊,围墙内古柏苍松布满墓地,树荫遮蔽,阴沉昏暗,白碑层层,蓬草萋萋,偶尔传来几声乌鸦叫,让人毛骨悚然。南北道边设有石人、石马、石兽,石人武官怒容张目,石人文官温文尔雅。1956年王家茔被毁。

通伸村:通伸村过去是芝罘区西郊离市区最近的一个村,村东即烟台汽车总站,村庄原址位于西炮台山东麓,明弘治年间建村。据《福山县志稿》记载:通伸岗在县东北二十二里,其麓有古石臼欹侧,泉自中出,不冻不涸,名通神泉。村以泉得名,后演变为通伸。

通伸村域内有西炮台山、金黄顶及搂子山等山脉。通伸河发源于西炮台山东南,向东流入通伸村,出村后斜穿西大街、北马路流入芝罘湾。通伸村因泉而得名,过去沿通伸河有多处泉眼和水井,最有名的一眼井位于现西大街派出所东南,井不是很深,但水很旺、很甘甜,过去通伸全村都吃井里的水。

明朝中期时,宋氏、潘氏、孙氏来此落户,过去村里有句民谣“先有宋,后有潘,最后来个孙老三”,但这三姓早已湮没。后姜、吴、叶、李、臧、孙六姓来此居住,被称为村里的坐地户。清末及民国年间,迁入居民增多。

通伸村经济比较发达:在农业方面,蔬菜种植历史比较悠久,烟台开埠后就有不少村民种菜供应市区。上世纪50年代时,现汽车总站、钢管厂、三站市场、老木钟厂一带都是通伸村的菜园,通伸村是烟台市最早的蔬菜基地,六七十年代高峰时约有菜田六七百亩。在工商业方面,50年代初时就成立运输队,有四五十个整劳力。60年代末时成立了修配厂和织袜厂,修配厂能造出拖拉机,织袜厂的规模大,多时600多人,不仅生产袜子,还搞印染、织布、加工运动服,80年代初时年产值上千万,是烟台市重点企业和纳税大户。

通伸村文风昌盛:清末时,中国内地会在此开办过宗教学校,美国人汤普森女士在此开办过烟台启喑学馆,革命党人在此开办过东牟公学与端本女校,通伸小学建校也很早。新中国成立后,通伸村出了李树伯、叶崧光、李大鹏、张春树等书法家,其中叶崧光被认为是现在烟台书法界成就最高的书法家,而李大鹏则是国家级书法家。

新闻推荐

我区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 梳理中介服务机构46个,抽查事项贯彻落实情况

本报讯(YMG记者云全通讯员王铎)为进一步深化“一次办好”改革,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连日来,芝罘区全面清理规范区...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