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 我就成了你 晚报倾听
倾诉:欣兰(化名)倾听:YMG记者曲彩云实习生孟祥美倾诉方式:网络
“妈妈是一个要强且骄傲的女人。她用‘暴力’教育了我十年,我曾发誓一定要摆脱掉家庭的阴影,给孩子一个充满鼓励、平等与爱的家,可是我发现,我终究还是活成了妈妈的样子。”面前的欣兰三十岁出头,温柔里透露着优雅,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和烦恼,她为自己今后能给孩子营造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忧虑重重。
被打骂的童年充满恐惧
欣兰的母亲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要强、爱面子,对孩子更是极其严厉,因为吃了没文化的亏,欣兰妈妈从小就教育欣兰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出人头地,只要欣兰学习成绩下降,妈妈就一定会拉下脸来,一把拽过欣兰,不由分说地先打一顿,打完以后才允许欣兰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在欣兰家里,母亲就是最高的权威,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回来也只会嘱咐欣兰要听妈妈的话,妈妈太不容易了。
上学以前,欣兰挨打还有爷爷奶奶护着。一挨打就往奶奶身后藏,侥幸逃过了几场,本身都是因为一些小事,妈妈过后也就忘了,可自从搬到城里后,欣兰就逃脱不掉被暴力的噩梦。小学上毛笔课时,欣兰穿着新的白色运动服,手里拎着装了墨盒和毛笔的书包。她心情愉悦,一路哼歌,一边潇洒地将手里的袋子甩出流畅的360度,回到家欣兰就迎来了妈妈的一巴掌,妈妈沉着脸拉她去照镜子:白色运动衣上,大大小小的黑色小点星罗棋布。欣兰妈一边洗一边训斥,欣兰还不知死活地看起了动画片,妈妈操起手旁的笤帚朝她的屁股重重地打了起来,欣兰赶紧往外跑,妈妈愣是追了她两条街。
有次欣兰从爸爸口袋里摸出五十块钱去小卖部买零食,阿姨说:“你一个小孩,拿这么大的钱我可不敢收。”她晚上回家把钱偷偷藏在枕头底下。第二天等她放学回家就看到怒气冲天的妈妈,一顿暴打之后还罚欣兰跪了两个小时,问:“你这是小偷的行为你知道么?”欣兰反驳:“我没偷,我顺手摸出来的。”妈妈用棍子直打到欣兰承诺再也不敢偷钱了才作罢。但过了一会儿,欣兰妈妈又抱起她,帮她揉被打的地方:“学习不好还可以原谅,品行不端绝不能原谅。”
欣兰说:“我妈最喜欢的就是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每次打完就会偷偷出去待一会儿,回来就揉一揉我挨打的地方,做各种好吃的逗我笑,等下次,还是照样打,有的时候我都在想,我妈是不是双重人格。”
语言暴力更刺痛心扉
欣兰上高中以后,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学校,挨打的次数就少了。但身体上的痛苦少了,心理上的折磨却更多了几分。也许是觉得母亲的期望太高了,再加上学业的压力,欣兰一度患上了轻微抑郁症。“就像是有魔咒一样,一想到我的妈妈,眼泪就会不自觉地流下来,心里就像被石头堵满,又被毒液灌满一样,没有出口。”妈妈也试图走进欣兰的内心,也想激起她学习的欲望,但同时批评教育更是欣兰妈妈惯用的教育手段,只要和自己不一样的就是错的,只要是错的就要使劲打压,只要改不过来就对孩子放狠话,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让孩子怕自己,服软。
不仅如此,妈妈还对外人不断传着孩子的坏话,放大孩子的缺点,让所有人联合起来一起让孩子“知错”。具体的话欣兰早已记不清了,大概就是“就你这样,我看你这一辈子也成不了才,都这么大了一点都不懂事,我们老了也指望不着你”等等,虽然语言不会永远刻在脑子里,但是压抑的感受骗不了人,“然后你不自觉地就想起那片乌云,想起那些刻在你内心,流淌在血液里的悲哀,想起你曾有的破裂的家,想起那个黑屋子,你被父母反锁在里面强迫你好好学习,想起黑屋子里是没有自由没有尊严的你,黑屋子外时而传来欢笑声,时而飘来一阵谩骂……”欣兰微微闪着泪光。欣兰也知道妈妈是为了她好,为了她能更上进,但她的为自己好带来的更多的是痛苦,这一点,妈妈大概也不知晓吧。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有一个很可笑的现象:就是自己并不优秀,自控力极差,行动力极差,却一直拿完美的规矩去约束孩子。”欣兰从小的家教是简单粗暴的严厉家教形式,即所谓“对的就依,不对的非打即吼”,这种教育模式就像遗传基因一样不经意地转移到欣兰成婚后的家庭里。
欣兰说自己平时性格文静腼腆,所有人都觉得她性格好、温柔,可是自己在家总是控制不住脾气,尤其是一旦儿子小宝弄出什么动静,她就忍不住大发脾气,很严厉地让他保持安静,完全不像她平时的样子。其实欣兰心里也清楚,小孩本性顽皮好动,有时候说话声音大一点、在家里忍不住跑跑跳跳,根本不需要干涉,更没必要大动肝火地抑制孩子的天性,但心里再明白,遇到这种情况总会无法控制不由自主地发脾气。直到有一天,欣兰想到她十分强势的妈妈也曾这样教育她不能大声说话、不能发出噪音,却未曾想这种一直让她反感的“过度教育”,最终影响到了自己的孩子。
小宝一刻也闲不住,在家要么翻抽屉,要么拿爷爷的老花镜,要么拿剪刀剪剪剪,要么抱街上脏兮兮的小狗;在学校要么揪女同学的头发,要么就抢别的孩子的玩具,要么就弄得身上脏兮兮的回来……欣兰实在是气不过,打得小宝嗷嗷哭,打完了以后又心疼又后悔,自己偷偷躲起来哭。后来欣兰跟母亲沟通过,母亲说:“好几次打完你,我都觉得自己很失败,不知道生活为什么变成这样。我那时也就像你现在这么大,还是个年轻的姑娘,除了打,压根不懂得怎么教育小孩。就想,孩子太小不能体会大人的辛苦,长大就明白了。”
孩子因为身体的弱小而屈从家长,但家长的管制、命令、说教收效甚微,孩子还是天天犯错误,天天惹得父母气不打一处来。孩子长期处在打压中,没有自由,没有空间,又不能表达,就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性格,欣兰听过一个讲座,“你承受了父母的怨气冲天,动辄指责孩子,孩子就会在指责中自卑胆小,不知所措。你对孩子缺乏耐心,孩子就会战战兢兢,抑或暴力相抗。”欣兰这才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可是十几年来耳濡目染,几乎已经被刻到骨子里的“暴力”情绪,怎样才能逐渐改正呢?“我很讨厌那种暴怒、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所以我努力做一个平和的人,可是我绝望地发现,即使我再怎么努力,也总会有可能在某些节点变成一个暴怒到失去理智只会诉诸于暴力的人,说实话,很绝望。”欣兰显得特别无助。
欣兰从讲座中学习到,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来自不同的的家庭,有不同的习惯和规则,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在潜移默化中受着原生家庭的影响,并将这些带到新生家里去。“我现在渴望经营好自己的新生家庭,不要将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不良阴影再带给孩子,因为我们现在的新生家庭正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可是有的时候我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现在孩子还小,还比较听话,可是等到孩子大了,青春叛逆的时候,我又该如何杜绝语言和身体暴力,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而平和的家?”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一个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会影响好几代人的问题。
专家点评
接受自己需要先接受父母
特约心理咨询师烟台十二中任桂华
欣兰遇到的问题,是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只是有的人意识到了,有的人没有意识到,有的人愿意去面对这一问题,有的人用种种借口逃避了这一问题。人出生的时候无条件地接受父母给予的一切,他们不会评判、不会怀疑、不知道可以选择,所以,他们本能地模仿父母的言行、思维方式,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的一切就是这个世界的标准。即使进入青春期,那些叛逆的孩子,他们跟父母一边叛逆着、一边在潜意识里又追随着父母。所以,家庭、父母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无觉知地生活在这个影响中,出于对父母的忠诚,对父母错误的做法默默地忍耐了,甚至因为不能承担父母的痛苦而自责。举例子说:很多父母脆弱时,向孩子哭诉;无助时,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烦恼时,拿孩子出气;委屈时,将孩子拉在身边,希望孩子像成人一样来安慰自己……很多家长习惯从孩子那里获得温暖和慰藉,很多父母在无意识中,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了自己的父母。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特别是看到父母很辛苦的时候,(这种情况在贫穷时期特别多见)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意愿,宁肯牺牲自己。那些指望从孩子身上获得爱的补偿的人,他们的孩子很难有成功快乐的人生,因为他们的精力都用在照顾父母上,这种状况在困难时期的中国特别多见,没有照顾到父母的人被称之为“不孝顺”。
新中国成立至今也只有七十年,之前的战乱、之后又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十年动乱等等,这些都给每一个人的心灵留下不能磨灭的烙印,在这期间成长的生命,吃饭都成为问题,哪里有精力来抚慰人的心灵?近些年物质的丰盛,让人们有精力来面对心灵,面对内心对爱的呼唤。现在很多心理学流派都在通过个人与家族、家庭、父母的关系,来解读、认识自己。比如萨提亚是通过一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来解读认识自己,系统排列则是通过家庭系统的凡事呈现出问题所在。无论是哪个流派,最重要的目的是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接受父母是根本。
一个人要真正地去接受自己的生命,需要先接受父母,因为生命来自父母,如果你拒绝父母亲中的一个,你就拒绝了自己的一部分,不完整的生命很难有旺盛的生命力。接受父母的第一步就是,完完全全地以他们本来的面目去看待他们,而没有期望他们有什么不同,对着父母说:“我带着爱和感激从您那儿接受了我的生命”,这就是谦卑。关于生命,与我们父母是怎样的人没有关系,不管他们是好或者是坏,就传递生命这件事来说,所有的父母亲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做了正确的事情。因此,作为父母亲,在这个特别的意义上,他们是完美的。透过特别的父母,我们也体验到自我与人生的局限,虽然一方面我们会受限,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却被赋予特殊的才能和选择,当接受自己的命运,并采取行动,有着特殊命运的人,便会看到自己背后那份特殊的力量。
很多人的确会很像“父母”,特别是父母那些不被认可的行为,我们该怎么办?系统排列导师周鼎文曾经说过,“孩子要打破以为借口重复与父母发生相同的事,就可以保持跟父母连接的迷思,身为孩子的我们要下定决心,即使父母不幸福,我们也要让自己幸福。这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很不容易,因为孩子会觉得自己背叛了父母,会感到罪恶感,害怕自己好像会脱离父母,但其实不然,这反倒是孩子感谢父母的最佳方式”。有一个小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在心中看着妈妈或者爸爸,说:“为了表达我对您的忠诚,我在某一方面跟您一样,如果有不同,请您允许我”,内心的声音被表达,疗愈就完成了。如何接受自己并不完美的父母?海灵格在《洞悉孩子的灵魂》一书中,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在心中看着母亲说“亲爱的妈妈,你是一个平凡人,就像其他千百万个女人一样平凡。像一个正常的女人一样,你怀有我,在你子宫内孕育我。然后你生下我、喂哺我、关心我、看顾我,就像一个平凡的女人一样。你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对我却是最好的母亲,是我能拥有的最好的母亲。就是这样,我爱你,一个平凡的女人。我把你从我对你许许多多的期望中释放出来,对一个平凡女人来说,这些都是难以企及的过高的期望。你给的,远超过我这个平凡的孩子所能冀求的”。海灵格又说“西方有‘完美父母’的概念。我不知如何回应这个观念。我父母不算理想,但是很好!我要推出一个新观点,一个革命性的观念,就是:所有的孩子都是美好的,所有的父母同样都是美好的。”当一个人从内心与自己的父母和解,即使没有获得过父母无条件的爱,也可以通过成长自己获得爱的滋养,一个开始爱自己的人,很容易爱孩子、爱家人。这条路虽然漫长,却是心灵成长之路,会让一个人的人生丰满充实而有意义。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陆启飞通讯员刘邦伟)抓好四大绿化工程,完成造林和生态修复13万亩、森林抚育20万亩的刚性任务,日前召开...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