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是有名的京剧之乡,可各种特长班里却鲜见京剧的影子 国粹京剧 谁来传承

烟台晚报 2019-03-04 09:43 大字

吕娟在教孩子们走台步李曰超在为小演员化妆YMG记者刘海玲摄影报道

每天放学、周末及寒暑假,孩子们奔波于各种特长班之间———钢琴、舞蹈、跆拳道、合唱、小提琴、美术……然而学京剧国粹的少年儿童却寥寥无几。偶有想学者,寻找培训学校亦是难事,烟台曾是有名的京剧之乡,为何现今少儿京剧却如此尴尬?

家长几经周折才为孩子寻到京剧老师

素有“京剧之乡”之称的烟台不乏票友,家住惠安的吕顺吉老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平时在家时不时要哼上两段京剧。上幼儿园的外孙女张明允在耳濡目染中对京剧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吕老先生觉得应该适时培养一下外孙女。去年,他四处打听从事少儿京剧教育的学校,但找了好一阵子也无果,最后在票友的介绍下,他找到了芝罘区东山街道文化站站长吕娟。

吕娟出生于京剧世家,父亲和母亲都是1970年烟台地区京剧团成立之初的元老级演员,她毕业于烟台艺术学校,工青衣花旦,师从李美云、方月珠、王君青等多位名师,曾在烟台京剧院从事过专业演出,目前任芝罘区戏剧家协会主席和东山街道文化站站长。找到吕娟,吕老先生感觉找到了救星。吕娟见5岁的张明允举手投足间还挺有范儿,觉得这是棵好苗子,就收下这个小徒弟。

后来,吕老先生才了解到,烟台少儿京剧培训机构只有3家,比起满大街的各类少儿培训班,真称得上是“凤毛麟角”。老先生无可奈何地摇着头对记者说:“京剧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今少儿不识国粹,今后谁来传承?”

百年前烟台是全国的“京剧码头”

烟台是否缺少京剧文化底蕴?2月25日,在东山街道文化站,吕娟站长给了记者一份详实的答案———

京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四大国粹”之一,有200多年的历史。京剧从1898年光绪年间“关东班”进入烟台到现在,已经有120年的历史,彼时的烟台是名角荟萃、票友众多的重要“京剧码头”。用行话说,京剧是“北京学成,天津走红,上海赚包银,烟台来验收。”烟台既不是某个流派的发祥地,也不是哪个京剧大师的成名处,但是,烟台的京剧远近驰名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烟台的观众不仅数量多,而且异常挑剔,使名角对烟台视若畏途,却又盼望能在这里一展技艺,因而争相登陆烟台。

1916年,烟台第一家戏院德桂茶园更名为丹桂戏院,是当时设施一流的剧场;之后,瀛洲大戏院、吉祥戏院、福禄寿大剧院相继诞生。一座不足10万人的小城,在上世纪之初竟然有大小戏院十几个,盛况可见一斑。此外,大庙、毓璜顶、福建会馆、塔山等处还有七八个固定戏台供京剧演出。

老烟台还有极其庞大的业余演员队伍,他们组成的“草台班子”曾经风靡烟台城乡,成为真正普及群众的文化大餐。所城里有京剧爱好者组织的“同乐会”,长期坚持活动,逢年过节,他们的名票粉墨登场,水平决不亚于旅烟的名角。

烟台是我国南北航运的枢纽,在这里转道滞留的旅客特多,有文化消费需求。所以各地名角不仅荟萃,而且不少来此定居,如方小川、黄宝岩、王亚伦等,不下百人。

到了现代,烟台京剧演员董翠娜荣膺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一奖项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在烟台京剧业余界,周林善曾多次获“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十佳票友”奖。然而,这些艺术家现在都已经50多岁了。

吕站长意味深长地说:“烟台有丰富的京剧文化底蕴,但时至今日,京剧日趋衰微,能够为这门艺术的传承、为国粹的弘扬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是我的责任和愿望。”2015年,她牵头成立了芝罘区戏剧家协会,目前已发展会员60多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京剧票友,她义务为票友们指导、教授京剧,组织京剧演出活动。

少儿京剧教育叫好不叫座

烟台众多的教育机构为什么对京剧培训敬而远之?

马郡是一个9岁女孩的母亲,为了培养女儿学习京剧,她专门创办了一所少儿艺术学校,特色专业就是京剧和吕剧。然而一开始,戏曲专业招生并不理想,但美术、主持、舞蹈专业却很不错。

马郡的心血没有白费,她的女儿刘宣佟在少儿京剧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不但登上了央视的舞台,还先后6次出国交流演出,京剧国粹被老外叫好。这更加坚定了马郡要将戏曲班办下去并且办好的决心。

马郡认为,教育机构之所以不喜欢戏曲培训,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家长对戏曲专业不重视,致使教育机构招不来学员。仨俩孩子喜欢戏曲,学校无法盈利,不值得开班;二是京剧老师匮乏,老艺人教不动了,年轻教师的资历和舞台经验又少;三是相对其他课程,教戏曲课的老师出力受累、课时费却不高,因此缺少动力。受访的部分家长则表示,孩子学习京剧,很多时间是在练习基本功,比如跑圆场、云手、压腿、踢腿、小翻等,还要一板一眼学唱,一招一式揣摩,花费时间很长,也非常苦,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别说孩子受不了,家长也不舍得。

正在学习京剧的张明允小朋友的爸爸张先生表示,京剧是一门综合音乐、美术、舞蹈、形体、表演等多种学科的传统艺术。京剧大多以中国历史文化为背景,能够让孩子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通过京剧的做派身段、开打动作及气息运用,间接地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培养男孩的英武之气,增添女孩端庄秀丽的乖巧之气。

京剧化妆技艺后继乏人

记者调查采访期间,接到了京剧化妆师李曰超的电话,他急切地要与记者当面交流,他说:“作为一名京剧老化妆师,我的手艺面临失传的危机。”

李曰超说,他今年50多岁,业余爱好就是唱京剧和京剧化妆。他毕业于青岛美术学校,年轻时就是京剧票友,他经常溜到后台,学习如何给演员化妆。通过学习他感受到,一场演出的成功与否,除演员内在与外在表现之外,化妆造型师的技艺起到很重要的作用。30年来,他练就一手好手艺,在烟台京剧圈里有了名气。

铺底色、上白粉、搽胭脂、画眉眼、涂口红、贴片子、戴头面……京剧装扮繁琐而又精细,李曰超边给小演员化妆边介绍,“很多人通套路,但要做好却很难。比如说包头贴片子,这也是旦角扮戏过程中最复杂的一个环节,将几缕粘有刨花水的假发贴在脸颊两侧,这要根据演员的脸型不同而有所差别。然后用水纱、带子等固定住,接着戴上各种精美的饰品‘头面’。一个青衣化妆下来,往往需要两个多小时。”“现在鲜有年轻人喜欢京剧化妆这一行当,一些小型演出中,化妆师图省事,会给演员戴上头套,这根本无法与手工化妆相媲美。呼吁传承京剧艺术的同时,莫忘强调传承京剧化妆、服饰制作的老技艺!”李曰超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

小演员的妆容化好后,记者眼前一亮,美到了心底、美到惊艳。

振兴京剧从娃娃抓起

吕顺吉老先生认为,现如今,各种新的艺术门类百花齐放,特别是“快餐型”艺术更有市场,传统文化艺术确实有衰败的趋势。但是京剧艺术作为国粹还应该有它的地位,相关部门对京剧教育应给予支持。

烟台京剧院著名老生侯旭光认为,让孩子从小了解京剧、喜欢京剧,以至于学唱京剧,是振兴京剧事业、培养京剧专业新人的需要。如果京剧吸引了少年儿童,让他们爱看、爱听,甚至着迷,未来的京剧舞台所面对的观众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京剧艺术便有望得到更好的传承。

记者从烟台市教育局了解到,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2017年,在试点基础上,有条件的省、区、市大中小学以及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争取实现所有学生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2018年,戏曲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戏曲教育丰富多样,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2017年9月起,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芝罘区教体局共同启动了“烟台市戏曲进校园”活动。烟台市京剧院的优秀青年演员为学校师生们带来精彩的京剧表演,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孩子们被京剧国粹唱念做打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戏曲进校园演出等活动的开展,给予了我们京剧人传承发展国粹艺术的巨大动力和鞭策,也让我们倍加欣慰。”侯旭光表示。“传承京剧文化,最重要的是人才,没有接班人京剧就没有了生命。京剧艺术是薪火相传的,我们都是靠前辈艺术家提携过来的,现在同样需要我们去帮助年轻接班人和喜爱京剧的孩子们。”吕娟说,“把京剧这一国粹传给后人,这是京剧人的职责,要做,而且要负责地做好。”

新闻推荐

牟平2019年投资14亿元推进民生实事落地 25个项目为幸福“加码”

■社会保障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居民,按照每人每月118元的标准支付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脱贫攻坚方面,对建档立卡贫困对...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