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护理小伙干主播”应多一些包容
本报评论员朱文龙
在成为一名月入过万的网络男主播前,生于1990年的烟台小伙王越曾在济南街头卖唱半年多,他还做过保安、服务员、展会临时工等工作。不过,你可能想不到,王越大学时所学的是护理专业,毕业后他原本可以成为一名男护士,如今却从事着另一种不同的职业。
此事引发了网友们的高度关注,有网友指责王越从事网络主播,浪费了五年的大学时光,质疑其“不务正业”“浪费资源”。这种观点其实并不难理解,如果从传统的社会分工和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从事与其所在大学专业更对口的工作,似乎更“顺理成章”和“人尽其才”。但是,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这种观点说到底,是典型地在用“有色眼镜”看待网络主播这份工作,实质上是职业歧视。
歧视“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的现象,在社会上并不鲜见。近年来,网络主播、电影试片员、游戏测试员、酒店试睡员等新兴职业不断涌现,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青睐。但在一些人看来,从事这些职业无异于“不务正业”。从事这些新兴职业,虽然收入不菲,但和公务员、教师、医生、护士等传统行业相比,毕竟不是“正式职业”。另外,由于新兴职业背后的职业规范和保障体系也远未建立起来,一些负面新闻的频发,使得这些职业在一定程度上被污名化。
但这并不足以构成对新兴职业施以歧视的理由。时代不同了,对于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我们当以平常心看待。毕竟,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渐趋多元,只要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任何职业都应当得到鼓励。
其实,在此之前,王越也尝试过“对口”的工作,“去医院待过一段时间”,但由于比较“马虎”,觉得护理工作并不适合自己。试想,如果他坚持做人们眼中的“正经工作”,结果必然是自己不高兴,工作不愉快,幸福感下降,护理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他既然选择做网络主播,并认为这是适合自己的路,只会有利于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于别人对职业的选择,公众应该给予应有的尊重,不要过多地去指责。
在这个日益崇尚自由和多元发展的时代,那些评判职业高下的狭隘观念本该被不断纠偏,只要是有益于自身和社会的就业选择都应该得到尊重。对于不了解的职业,对于不熟悉的领域,不要吹毛求疵,不能搞道德绑架。更何况,能突破传统观念束缚,选择尝试新兴或冷门职业,本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勇气和智慧,与其怀揣偏见对其质疑和指责,倒不如对其抱以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刘佳雯YMG记者郭超)金猪贺新岁,欢喜过大年。由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以“金猪迎春·吉祥莱山”为主题的第...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