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6000米传来“好消息”

青岛早报 2019-02-01 06:26 大字

[摘要]“科学”号完成第6次考察航次返青 期间实现多项重大突破

早报1月31日讯 1月31日中午,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科学家在本航次成功维护升级了我国的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首次实现深海6000米大深度数据北斗卫星实时传输,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

本航次实现多项重大突破

去年11月份,经过短暂休整的“科学”号科考船从青岛母港起航,赴西太平洋维护升级中科院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来自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声学所、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多家单位的77名科考队员参加此次调查。本航次搭载了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王凡研究员介绍,本航次的重大突破是首次实现了深海潜标大容量数据的北斗卫星实时传输。该项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克服了深海潜标载荷容积小、供电少和数据量大等困难,改变了以往依赖国外通信卫星的历史,显著提高了深海数据实时传输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

“在今年的航次中,另一项重大突破是我们融合感应耦合和水声通信技术,首次实现了深海6000米大水深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上层实现了每1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中深层实现每5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王凡说,“6000米深海数据北斗卫星实时通信潜标自布放以来已经安全运行了1个多月,数据回传正常。 ”

历时74天航程1.2万余海里

在该航次中,科学家还累积获取了该海域连续4至5年全水深的温度、盐度、洋流等观测数据,为研究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三维结构、暖池变异及其对全球和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等提供数据支撑,助力我国海洋环境和气候预报预测能力的提升。此外,运用多种观测技术和科考设备,在科考海域开展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多尺度、多水层的大面综合观测,并新布放一批潜标和大型浮标。

航次首席科学家汪嘉宁介绍,本航次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航次之一,历时74天,航程12000余海里,这是“科学”号首航以来离开国内航程最长、时间最长的一个航次,在开展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调查的同时,向东拓展首次在中太平洋暖池冷舌交汇区进行了物理、生物和化学多学科联合观测。

(记者 徐栋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芝罘卫监严查供水各环节 5家二次供水单位发现问题,责令限期整改

本报讯(YMG记者云全通讯员闫磊、姜鑫摄影报道)水是生命之源,一旦出现卫生问题将严重影响人的健康。春节临近,市民饮用...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