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盛德到天生德 烟台所城张家祖孙三代创业史

烟台日报 2018-12-24 09:27 大字

1944年张文荃(后排中)与家人在西沟街老宅“神山壮色”碑正面□张昭璞毓璜顶公园玉皇庙外有两块功德碑,一块是“小蓬莱”石坊旁的“神山壮色”碑,另一块是“玉皇庙”山门西碑林里的“毓璜顶记”碑。在这两块功德碑的背面,记录有当时为修庙而捐款的商号。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两块碑上出现了同一个商号的名字,那就是经营“双狮”牌油漆的烟台老商号———“天盛德油漆店”。

天盛德创办于烟台开埠之初,创始人是张嘉祺,此人为奇山所张姓后裔,序排第十六世,是我的曾祖父。海边偶遇引发创业冲动说起曾祖父开办天盛德油漆店商号这件事来,还真有点传奇色彩。

听先辈们讲,有一天,年轻的张嘉祺外出办事路过大庙,见海边沙滩上,渔民和船员们正在给渔船和货船上坞(即对船只进行修理和保养)。上坞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给船体刷油漆。他一时好奇,便上前攀谈起来。渔民和船员们抱怨说,我们的油漆都是托人从南方带回来的,不但价上加钱了,还欠人家的人情。而南方的渔船和货船每次出海到北方来,也必须得带上这些油漆,真是麻烦极了。张嘉祺忙问:“烟台不是也有油漆吗?”众人笑着吿诉他,刷船普通的油漆可不管用,必须用熟桐油,船刷上熟桐油,不仅不透水,而且长期在水中浸泡也不烂。听到这里,张嘉祺突发奇想:既然需求量这么大,而烟台又缺货,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这儿办个商店经营熟桐油呢?

回来后,他经过学习调查,了解到熟桐油是由生桐油熬制而成,而且初歩知道了熬制的工艺。于是,他从南方购进了生桐油,在自家院子里熬起来。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熟练地掌握了熟桐油的全套熬制工艺。紧接着,他便在大庙海边沙滩上搭起了一个简易棚子,垒起了锅台安上大锅,开始熟桐油的生产。由于他生产的桐油质量好,价格又合理,所以生意异常火爆,很快掘到了第一桶金。

不久,他又在大庙身南的面市街租赁了十间门面房(原面市街25号,现已拆迁盖起了楼房),正式挂牌成立了“烟台天盛德油漆店”,主要生产经营熟桐油,后来又增加了大漆。用大漆油漆的家具,锃光瓦亮,持久耐磨。大漆是把从南方购进的天然生漆,经过过滤和熬制而成。大漆在熬制过程中能散发出有毒气体,会使人的皮肤过敏。记得父母因加工大漆多次中毒,脸上起满了红痘,且肿的老大。

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天盛德油漆店还推出了自有品牌———双狮牌油漆,得到当地人认可。天盛德称得上是烟台开埠后最早生产和经营化工产品且品种较多的店铺之一。

张嘉祺家住南大道1号(解放初更名为南大道59号,后又改为胜利路157号,就在现在文经大厦的位置)。他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张士奎、张士猷、张士通、张士秀、张士巽,兄弟排行老二的张士猷是我的爷爷。爷爷生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7年),27岁就去世了,撇下奶奶和三个子女。

曾祖父去世后,祖辈们弟兄五个筹划开始分家,钱财、房产基本是平分了,这天盛德油漆店,是曾祖父一手创建经营的字号,祖辈弟兄五个按照比例各占20%的股份。当时大家一致同意由我大爷张士奎主事经营。因我爷爷不在了,而父亲张文荃又是独子(父亲身上有两个姐姐),大家建议,让他代替我爷爷,以学徒的身份参与经营。到烟台解放前,其他三家(三爷、四爷和五爷家)持股人都退股了,天盛德油漆店就成了大爷张士奎和我们两家的了。据说当时的同行、益盛恒油漆店的掌柜的张克臣也参股其中,所以确切的说,应是三家的股份。

烟台解放不久,我大爷张士奎自认年迈,不愿再参与经营,建议由我父亲独自经营。股东们经协商,让我父亲出资500万元(旧币),付清其他股东的股份钱,油漆店便归父亲一人所有了。

当时旧币1万元,相当于现在的1元,500万元,即相当于今天的500元。父亲为筹措这500万元,卖掉了母亲出嫁时的首饰,还从亲友那里借了一些。

父亲接手油漆店那天,为了与前“天盛德油漆店”区分,他连夜把原牌匾上的“盛”字磨去,又亲自动手在旧报纸上书写了很多个“生”字,从中选出一张满意的,代替“盛”字写到牌匾上。从此,“天生德油漆店”诞生了。为此,一家人欢天喜地,盼望即将开始的新生活。

不久,父亲又帮我姑姑张谨惠家开设了一家“天生仁油漆店”,店名也是我父亲给起的。

这样,在这不长的面市街上,便有了“天生德”、“天生仁”、“益盛恒”三家油漆店,大摡也是当时烟台仅有的三家。忙碌的夫妻老婆店分家后,我家住在西沟街37号,因为天生德油漆店是家庭店,即俗话说的“夫妻老婆店“,店里离不开人,大哥、二哥、四弟、五弟和父母一起住在店里。(我兄弟姐妹共六人,大姐最大,她已参军在外。在弟兄五个中,我是老三)。家里只剩下我和祖母两人,祖母做饭,送我上学。

解放初期,妇女很少有出去工作的,母亲能走出家门是很不容易的。母亲没上过学,不识字,而像记账、开发票(当时叫三联单)等工作,都需要文化。于是,母亲白天协助父亲经营店铺,晚上便到夜校参加识字班。当时的夜校叫扫盲班,设在大庙的厢房里。

油漆店是我们家唯一的生活来源,父母全天靠在那里,苦心经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我们弟兄放学后也要干活。父亲在西沟街住宅院的东南角照碑后面,立了一囗熬油的大锅,全家人齐动手,把生桐油熬成熟桐油。然后我们弟兄用大桶把炼好的熟桐油用扁担从家里抬到店里,以备销售。接着,再把生桐油从店里抬回家,进行熬制。

1956年,国家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家经营的天生德油漆店被合营到烟台志达化工门市部,父母变成了售货员。这样他们便由一个手工业者或是小业主,变成了大集体的员工。父亲在这个单位一直干到退休,母亲在19 66年单位精减人员时,按退职处理,一次性给了一笔钱。

在烟台工商史上,从“天盛德”到“天生德”,小小一家油漆店走过的历程,也许是值得记上一笔的内容。

在这里,我谨向烟台“熟桐油”和“大漆”生产销售的先行者,我的曾祖父张嘉祺、大爷张士奎和父亲张文荃表示怀念和崇敬!(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供稿)

新闻推荐

向阳街道专题党课学先进树先锋

本报讯(YMG记者禛祎通讯员素素)为鼓舞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不断提振精神状态、改...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