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听不见”?
一天,接到果果妈妈的吐槽电话:“李老师,果果班老师又找我了,孩子在幼儿园太自由。活动时,老师怎么叫他,都好像没听见一样,无动于衷,老师必须过去领过来。在家里也是这样,明明听见大人话了,却装没听见,继续玩,这可怎么过么办?”
果果是家里的老二,因为老大是在我带的班长大的,所以果果妈一直很信任我,有麻烦喜欢请教。听了她的问题,我也有同感,在幼儿园工作中经常能发现像果果一样“听不见”的孩子,究竟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们对成人和生活中的指令、要求听不见呢?对于这些游离于集体之外,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孩子,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我认为要多角度进行分析:
从老师的角度出发。首先注意观察,游离于大家之外的幼儿到底在做什么?“大教育观”告诉我们,幼儿的一切活动都是学习,包含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那么他们的游离行为是否是在“学习”?如果孩子正在进行自己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兴趣点上,存在“听不见”的可能,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给予及时的配合,抓住孩子“研究”中的闪光点一起探索,甚至可以生成一次别致有趣的活动。如果孩子是在无所事事地磨蹭、不配合,老师就要及时制止,让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回到大家这里来。此外,许多老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命令性语言和指导性用语过多,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感觉和接受能力,也没有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度,孩子们对这些命令应接不暇,就会产生抵触心理,久而久之,他们也置若罔闻了。
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丰富的信息社会中,动画片、各种游戏充斥着他们的眼球,这些海量的信息,瞬息万变的画面,刺激多种感官,使他们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而正常的一日生活,老师是用平和的语言提醒幼儿,不可能存在大量多种感官刺激,所以不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也会出现“令行不止”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要有合适的“策略”:首先,建立合理的常规,做到“令到必行”。合理的班级常规能很好地约束幼儿行为。在一日生活中,从尊重幼儿出发,给予应有的“权利”,请他们自己协商制定生活、学习常规,自己制定的常规更容易得到执行。建立常规后,用直观的形式展示常规,比如用不同的音乐提醒幼儿游戏、吃饭、集体活动,既减少了老师的现场指挥,又尊重了幼儿的内心感受,有利于孩子融入集体活动中。其次,取得家庭的适时配合。当家庭中出现孩子“听不见”的问题时,要注意减少看动画片和动漫游戏的时间,多和孩子进行注意力训练,如亲子阅读、亲子手工、亲子绘画等,让孩子学会安静下来,认真做事情。这种“一对一”的活动,有利于做到“令到必行”。家长要求幼儿完成某件事情时,如果他“听不见”,一定要走到孩子身边,认真提醒,不能让孩子“赖皮掉”,经过多次努力,孩子们一定会养成好习惯。
总之,“听不见”作为孩子们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极大地影响了未来的学习之路,幼儿园、家庭要共同努力,有效互动,让所有孩子“听得见”。(烟台市市级机关幼儿园保教主任李囡囡)
新闻推荐
白天有小雨 风大气温降, 今明两天最高气温只有9℃,注意保暖
晨报讯(YMG记者徐鲲)“立冬”节气已近尾声,冷空气活动越来越频繁。过去的几天,烟台市天气较好,气温逐日缓慢回升。今明两天,受...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