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刘川琦:为京剧付出什么都值得

烟台日报 2018-11-19 14:51 大字

闹朝扑犬饰赵盾辕门斩子饰杨延昭YMG记者刘晋摄影报道幼年学戏,少年当学员,青年成主演,拜师马连良唯一女弟子李玉书。1941年出生的他如今成了专业及业余演员最爱的“京戏活字典”……唱了一辈子戏的刘川琦,一生有两个爱好,唱京剧、画脸谱,至今乡音未改的他说:“没别的,对于京剧,我就是深爱。因为深爱,付出什么都值得。”

跟其他京剧演员的京腔京韵不同,刘川琦至今未改天津乡音。其实刘川琦本来叫刘传起,因为退休后酷爱脸谱绘画,顾为自己起了个笔名———“川琦”。

他的恩师李玉书是一位难得的马派坤伶,在五十年的舞台生涯里,刻苦磨砺,拼搏奋进,以精湛的技艺奉献给广大京剧观众。而他恰恰传承了李玉书的刻苦、奋进,从幼年听戏到进学员班,从龙套到成名,他的学艺经历,走的是老辈京剧人的路,他会的传统戏多达40余出。如今,他的弟子初福奎、贺青春、解琦都成了烟台京剧舞台的当家老生。

而说起刘川琦的舞台生涯,还要从戏剧大码头———天津说起。一条主动选择的京剧路过去梨园行有句俗话:“北京学艺,天津唱红,上海赚包银”。出生在天津的刘川琦从小就在京剧台下耳濡目染,“那时候唱戏的多,光天津一个区就有京剧团、评剧团,好了还有梆子剧团。”他说,“天津唱戏的氛围在当时完全无法用语言形容其热闹。”

13岁那年,刘川琦在朋友的指引下,正式迈进梨园行,而他接触的,正是老辈京剧人的学戏传统———压腿、踢腿、落腰、走圆场,每天重复着做不完的基本功练习。“这是自己主动选择的一条路,学艺艰辛却又乐此不疲。”刘川琦笑着说:“当年,后台立着块水牌子,上面有每天要唱的剧目,谁的主演,谁的龙套等等。”

他回忆说,那时团里演出,一般十天左右,戏都不会重样,“重了就没人看了。当时一天演两场,下午一场,晚上一场,人山人海的,要对得起观众不是。”初进剧团,角儿们在卸妆、化妆时,会把这些刚刚学戏的孩子叫到身边,指点一二,“有时候要演的戏不会唱,也要硬着头皮说会。不会人家就不会用你了。就算是龙套也不行。”

为了早日出头,刘川琦就四处借剧本,“每天演完出,我就走着回家,一边走一边背剧本。而且不光要背本工的词,其他的也要背。只有这样,才能在台上形成互动。”功夫不负有心人,19岁那年,我正式加入天津前进京剧团,成为一位登台演出的角儿。而京剧界著名的女老生演员李玉书也看中了他,收作弟子。

这条自己主动选择的京剧路就这样走了下去。像海绵吸水一样学戏1964年,全国提倡演现代戏,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八大样板戏。从传统戏突然改成现代戏,对于打小就是传统戏底子的刘川琦,是个巨大的考验。

“传统戏的念白需要上韵上口,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而现代戏则是京白。穿厚底、扎背靠如何耍、身上穿蟒如何走之类都是传统戏的基本功,但现代戏用的是另一套练功的方法。”刘川琦突然感觉嗓子横了,不会演了。但作为演员他的出路只有一条———学会现代戏。“我要做块海绵,就是有一滴水珠我也要吸进来。”

1969年,他来到烟台市京剧团,演出的头一出戏就是《红灯记》,他扮演的李玉和,获得了同行的好评。后来又陆续演了《盘石湾》、《节振国》、《杜鹃山》、《八一风暴》、《龙江颂》、《海港》等现代京剧。尽管他很认真练功和演出,但烟台戏迷在当时并不买现代京剧的账,每个新戏上座率也就是两三成。“剧团练一个新戏得个把月,但最多唱个三四场就开不了场了。”于是,刘川琦和同行们要到处去学新戏,道具、布景也得重做。有的演员开始产生负面情绪,觉得京剧没前途了。但刘川琦觉得表演既然是艺术,就可以百花齐放,传统戏也好,现代戏也好,能站到台上演出就是幸福的事,还是把戏演好才是本分。

此时的烟台京剧团,流行到部队、企业及农村去普及样板戏,所以,骨干们很有用武之地。刘川琦去的最多的是当年的炮校,也就是现在的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以班为单位,一句一句地教样板戏唱段,像马洪亮的‘大吊车真厉害’、李玉和的‘临行喝妈一碗酒’等。”

1980年左右,被誉为“京剧码头”的烟台重现辉煌。全国京剧名家再度纷至沓来,刘川琦给好多名角“抬轿子”,作为烟台名角的他,觉得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咱们烟台人特别爱看戏,一出现代京剧《蝶恋花》,居然在胜利剧场(丹桂戏院)连演54场,场场爆满。这件事说明两个道理,一是烟台观众本就爱看名角的戏,二是大家已经适应了现代京剧。”

名角来烟台演出的成功,不仅让刘川琦有了和名角近距离学习的机会,更让他看到了京剧艺术的希望。他更加刻苦了,利用所有能用的时间来练功,既练传统又练现代,无论三伏还是三九,人们经常见到大汗淋漓的刘川琦。“我是演员,就得把戏唱好,只要唱得好,就会有观众,有观众,才有我的艺术生命。”他说。曾经连演31场1978年,恢复传统戏后,剧团排了一出连台本戏叫《狸猫换太子》,“当时一共排了四本,我演陈琳。那个时候就在罗锅桥的群众剧场(现在的艺都电影院)上演。”他回忆说,“上演当日就呼声高涨,竟然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剧团只好连续上演,我记得光是头一本好像就连演了31场。”此后,剧团又排出《秦香莲》,不仅市内好评如潮,还受邀去大连演出,这一切使剧团众演员信心高涨,一鼓作气又排出了《花田错》。这种盛况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又掀起新的高潮,因为《四郎探母》之类的戏开禁,《红鬃烈马》、《大保国》、《探黄陵》,《二进宫》等传统名戏陆续排练并上演。

说起现在京剧在烟台的发展,刘川琦坦言,社会的娱乐方式增多了,京剧一票难求的场面不复重现,“看戏唱戏已成为小众爱好,好多人觉得京剧这回是真不行了。”但他不信,还天天忙着到处说戏,他说:“京剧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审美情趣的精髓,它能够引导大家发现美、鉴赏美,从而提高自己感受美和理解美的能力,培养出高雅艺术的审美情趣。咱们烟台还是有很多人喜欢京剧,所以,我愿意尽一点薄力,去帮助他们,让更多的人把我们中国的国粹源远流长地传承和发扬广大。无论任何时代,也无论任何民族,都应有自己的传统艺术。”

新闻推荐

光大银行烟台分行推出多项举措支持普惠金融、民营经济发展

结合中央支持民营企业、推进普惠金融工作要求,以光大银行总行支持民营经济“四个一视同仁”为目标,光大银行烟台分行从重点...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