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爱诗词早教掀“古风”, 《百家讲坛》主讲人郦波教授来烟讲古诗,掀诗词热潮

今晨6点 2018-11-05 09:28 大字

昨日,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诗词的国度与诗词的精神”学术讲座在鲁东大学举行,诗词的魅力辐射至各个年龄段,听众中来了大量的小学生,他们大多随父母同来感受学习。古诗词在现代社会的流行催生了“诗词早教”,诗词在学生群体中受到热衷追捧。

YMG记者徐峰

郦波教授在讲座中。通讯员姚玉勃摄

教授说———学诗词是获得母语感知能力的捷径

郦波教授以“芝罘”来历的传说做引子,引出独特的汉字文化———一字一文化、一字一智慧、一字一价值、一字一历史是他对汉字的感受。“放眼全世界,只有我们的汉字文化是这样,因为汉语文化是人类迄今为止还在使用的独一无二的象形会意文字。”郦波教授说,汉字是一种浓缩的精华,每个字都非常讲究,将英语和汉字作比较会发现,很多古汉语不需要虚词,甚至不需动词,只靠几个名词就能将意境展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是最好的例子。

之所以先讲“汉语”文化是因诗词文化与之有着不可切断的联系,郦波教授称,汉语在语言学上是分析性语言,是浓缩的语言,一个民族素质的发展在语言学上的规律就是母语的感知能力,而这种能力靠诗词来获得。“母语的感知能力和母语为基础的思维能力是决定一个人智商的基础,我们母语的感知能力并不来自于现代汉语,70%左右来自于古汉语,我们的‘的地得’和‘他她它’都是根据英语的习惯创造而来,古汉语不是这样,但我们的母语感知能力却主要在古汉语里,因此,现今社会解决的捷径就是诗词。”郦波教授说,获得古汉语母语感的捷径就是韵文,而韵文中最容易接受的就是诗词。

听众说———古诗词早教“流行”,接受度高

值得一提的是,满座的听众中,出现了大量的“红领巾”,记者在对听众的采访中得知,被“诗词”的文化氛围吸引来的除了成年人还有大量的小学生,除了家长还有小学语文老师,他们都是从“学习”的角度出发,前来感受“诗词的魅力”。带着四岁儿子来听讲座的孙女士告诉记者,古诗词教育已在“流行前线”,“要从娃娃抓起”。“现在都提倡亲子阅读嘛,虽然孩子还小不一定听得懂,但希望他能现场感受一番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如孙女士所说,多数在场家长反映,“古诗词”已成为现在家庭育儿的必修课,抛开父母的学历层级,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唐诗宋词等几乎在每个家庭的早教过程中均有出现,有的甚至会从胎教期一直会贯穿孩子的整个童年乃至一生。

“很多家长应该都一样,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让他学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他好好学习告诉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家长刘先生告诉记者,在几代人的观念里,“潜移默化”背古诗能“帮助孩子练说话”、“规范早期行为”和“开发大脑功能”。

政策说———

新版语文教材增加古诗词数量

教育部发文确定2017年全国语文将采用新教材,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增加了古诗文的数量,小学语文有古诗文129篇,初中语文古诗文选篇132篇,其中以古诗词为主,如《木兰诗》《悯农》《游子吟》《过零丁洋》,还有一些文言文,如《愚公移山》《十二章》《出师表》《少年中国说(节选)》;选文体裁多样,从《诗经》到清人诗作,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均有呈现。同时,也增设了专题栏目。如小学的“日积月累”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初中的“综合性学习”栏目,围绕“友”“信”“和”等传统文化关键词,设计了一系列专题活动。这意味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郦波教授在诗词讲座现场也提到:“语文其实应该是最重要的,因为其他学科学的是知识和技能,但唯独语文是发掘血脉中遗传的文化基因,使你成为某一个文明、某一个种族的那个人。”郦波教授说,由于汉语这种浓缩的语言构成导致了今天文化的断层,新教材的启用也正是来解决这一问题的,通过诗词来解决一个民族的危机,这是关系到整个民族性和民族素质的问题。

记者手记

让古诗词学习回归正轨,不仅要从娃娃抓起,从课本抓起,更要从父母抓起。

展望社会,各类培训机构的兴起也正是迎合了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课本外的教育,但仍需提醒的是,如果没有言传身教,再多的培训也只能当做成年后的童年回忆。

新闻推荐

牟平青野头村通沥青路 果农再也不愁卖果难

本报讯(YMG记者刘晓阳摄影报道)“真没想到能在我有生之年看到村的‘老路’能修好通车。”青野头村的一位老人眼含着泪...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