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的牟平花饽饽
□曲延科我们常吃的大饽饽,大家都很熟悉,花饽饽则是饽饽的一种,因做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花样,就像工艺品一样,美极了,所以称之为花饽饽。牟平花饽饽既是一种美食,又是一种艺术品,具有食用和观赏两种价值,独具地方特色,所以也叫牟平面塑。牟平花饽饽是绚烂的乡土文化牟平花饽饽的前身,是家庭妇女在各种传统节日间,用面团做的七枣大饽饽,再往前就追溯到原始的白面馒头了。
关于馒头的来历,宋朝高承《事物计原》云:“始于诸葛亮渡泸水,以面画人头而祭,故称馒头。”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降服孟获,收服南蛮,班师回朝,途经泸水河,正准备渡江时,突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浪激千尺,鬼哭神嚎,大军无法渡江。此时孔明招来孟获查问原因,孟获回报:“两军交战,阵亡将卒无法返回故里与父母妻儿团聚,故在此兴风作浪,阻挠回程,军师若要渡江,须要四十九颗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孔明暗想:双方交战,死伤难免,吾今事已平定,安可妄杀一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遂即命厨子用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马之肉,捏塑出四十九颗人头模样,算准时辰,陈设香案,亲往洒酒祭江,剎那云收雾散,风静浪平,第二天,大军顺利渡江。后来,每逢岁末,人们就根据诸葛亮祭奠亡灵的故事,蒸制许多圆形的馒头,上面挑起七孔,代表人脸的七窍,孔里镶入大枣,以备祭祖、上供和食用。当然,这只是传说故事。现实中,农家蒸制的大枣饽饽大都是九个枣。有些人家没有大枣,就用红靛把白面染红,搓成长条,切成小段,代替大枣,为的是增加喜庆气氛。
牟平花饽饽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虽然属于面塑艺术,但与流行于黄河流域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起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所做的面塑不同。它是大众艺术,是胶东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美食,作为胶东的民俗之一,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时候,人们都要蒸制花饽饽,捏做出各种动物、植物和有关物品形像。这些花饽饽外型整洁,内涵丰富,或喜庆丰收,祈福长寿,寓意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红红火火;或托物寄情,表达哀思和纪念,蕴含求吉纳福的愿望。牟平花饽饽是广大妇女根据烟台地域特色、节日和生活习俗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源自民间,植根于人民生活,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创新,牟平花饽饽以其审美观赏价值越来越得到加强,人们透过这些花饽饽,仿佛看到胶东庄户人家浓浓的乡情,同时也能感悟到胶东地域民间老百姓绚烂质朴的乡土文化。牟平花饽饽独树一帜的制作技巧牟平花饽饽市级非遗传承人、牟平区王格庄镇集口山村人王志香,自幼跟随母亲王淑敏学习制作花饽饽,练就一手精湛的花饽饽制作技艺,她以手工揉面技艺为基础,结合现代实用工具和自配颜料,采取印、捏、镶、滚等手工加工制作技巧,不仅能制作出石榴、荷花、蝙蝠、蝴蝶、蟾蜍、刺猬、龙、凤、虎、羊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各种动植物形象,还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在传统花饽饽技艺的基础上,追求形意结合,内涵丰富,创造出一些适应时代潮流的优秀作品,把牟平花饽饽的制作水平推了一个新的层次。
王志香介绍说,花饽饽的用料,主要是我们平常食用的面粉,可塑性强,有很好的表现力,可以显示出许多特殊的艺术效果。其制作工具有菜刀、刻刀、剪子、毛笔、刷子、竹条以及一些自己顺手、习惯使用的自制工具。例如:制作花瓣、叶子的工具,雕刻纹理的工具等等。面粉经过和面———发面———揉面———捏型———雕刻———锅蒸———上色等制作流程,就可以制作成活灵活现的各种动物、鲜艳美丽的花草树木等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艺术形象。
在胶东地区,花饽饽的功用分为食用和收藏两类。王志香说,食用花饽饽要想口感好,在选料上,要选择优质小麦磨成面粉,和面时加适量牛奶、鸡蛋和白糖,从和面、发面、揉面、制作,再到蒸制,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做出来的花饽饽就会口感不佳。和面的程度要达到手光、面光、盆光。揉面不仅是力气活儿,也是个技术活儿,需要肩膀、手臂和手腕协调用力,均匀地揉。面揉得越好,蒸出来的花饽饽就越筋道、越好吃。近些年来,走亲访友的礼品渐渐的被各种便携的礼盒所替代,但胶东人招待宾朋的餐桌上,大饽饽的主角地位依旧不可撼动。
对于专用于收藏的观赏性较强的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盐、防腐剂及蜂蜜为原料。王志香介绍说,其制作工艺流程,跟纯食用的花饽饽大同小异,也是和面———发面———揉面———做型———雕刻———锅蒸———上色等步骤,对于一些特殊的艺术造型,在做型之后,要黏合,风干。做这类面塑,关键的技巧是作型和雕刻,这就看你做面塑的熟练程度和对艺术造型的想象力了。有专家观看了王志香制作的面塑作品,评价说,王志香不仅心灵手巧,而且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她对艺术是自然而然的理解,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作品质朴、纯真、淳厚、自然,看似随心所欲,任意取舍,却蕴含神韵,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保留了传统的写实风格,附带了一些比喻象征功能,将现实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具有自己独立的风格。
专家们说,我们从王志香赏心悦目的面塑作品中,看到了牟平花饽饽特有的制作技巧和很高的艺术造诣。牟平花饽饽的百变花样牟平花饽饽,不同地域,风俗、信仰不同,风格各异,各有绝招。但在人生的各个节点和重大节日、重大事件上,花饽饽式样基本大同小异,大多是以物象构图,组成谐音双关的吉祥语,寓意某方面的吉庆祝福或哀悼思念。
小孩从出生到过第一个生日,一般要蒸三次花饽饽。小孩剪头花饽饽:小孩来到世上,第一次剪头比较隆重,一般选在双月的上半月剪头,大都是奶奶做一对鸡,姥姥做一对鸭,寓意“奶奶送对鸡,姥姥还对鸭,小孩活到九十八”;“百岁”花饽饽:是为庆祝小孩来到世上一百天而做,所做数量为99样,式样为鸡、鸭、蝙蝠、刺猬等动物以及苹果、凤凰、长岁,葫芦等。过生日花饽饽:小孩过第一个生日更为隆重,亲戚朋友都要来贺岁,因小孩抓周所用的物品很多,花饽饽不需太多花样,但寓意小孩健康好养的“聚聚”是少不了的。
结婚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对花饽饽的要求自然更高,做法更考究,常做的有“富贵牡丹”、“龙凤呈祥”“喜鹊登梅”、“宝玉葫芦”、“榴花似火”等,寓意大富大贵、喜上眉梢、多子多福、招财进宝、生活红红火火等。还有给新娘手中捧着的脸盆所做的盆底花饽饽,一般是莲花底,上面是桃或者鱼。新娘的箱子里的花饽饽则是4个大桃,一个箱子角上一对鱼。
给老人做寿的花饽饽上面不做花,一般是做4个寿桃,1对长寿,寓意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祭祀花饽饽只做白色的大桃,如果是祭奠老人,也有讲究,还有一位老人健在就做5个大桃,如果两位老人都去世了就做10个大桃。
人生活中遇到大事要蒸制花饽饽以示庆祝,如盖新房要做“上梁”花饽饽,一般是八个大桃,还有猪头等花饽饽,寓意生活富裕,家业兴旺富足;乔迁新居有“乔迁之喜”花饽饽:八个大桃,蒸糕(糕的大小与锅一样大),还要做支锅饼,一般是做2个、6个或8个等双数。
重大节日更要蒸制花饽饽。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每逢腊月二十三至二十八,家家户户都会蒸饽饽、包包子,做面塑。“圣虫”、“元宝”放在存放饽饽的缸里,可保当年丰收,不会断粮缺钱;大枣饽饽用来供奉先人,表达思念之情;花饽饽做“团圆饽饽”、“神虫”、“五福临门”、“连年有余”等,表示全家团圆、日子兴旺、年年有余。阴历六月六俗称兔生日,所做花饽饽为兔子,做两种模样,一种是蹲兔,一种是卧兔,都是做一对。阴历七月七是我国传统的“情人节”,所做花饽饽是各式各样的小果,还有烙火烧。
有专家评论说,牟平面塑花样繁多,蕴涵丰富,亦庄亦谐,美轮美奂,是研究胶东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
新闻推荐
将进一步加强海上应急抢险打捞能力本报讯(YMG记者逄苗)19日,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和交通运输部烟台打捞局签订插桩...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