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真诚质朴心化解群众烦心事 黄务街道信访干部做好群众“贴心人”
本报讯(YMG记者禛祎通讯员莎莎马荃)在黄务街道,有这样一位普通的基层信访干部,他以对党忠诚和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以务实的作风化解了无数矛盾。他始终坚持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他就是黄务街道信访干部———王鹏。自2012年从事基层信访工作以来,6年间累计接待来信、来访群众750余人;化解疑难案件、结服案件50余起;连续5年被评为“芝罘区信访先进个人”,多次获得“芝罘区综合治理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更被广大干部群众赞誉为架起政府和人民连心桥的“贴心人”。
“只要能把群众的气理顺,自己受点苦也值得”
在王鹏看来,做信访工作,一定要不辞辛劳地掌握最真实的情况,“最笨”但最管用的办法就是深入现场、实地了解。多少个寒来暑往,无数个双休日、节假日,他经常牺牲陪家人的时间到群众中排查矛盾、化解问题。孩子假期他没时间陪,老人住院他顾不上,妻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王鹏家人也曾抱怨过、误解过,但当看到他为群众解了烦心事,群众握手致谢、电话称赞时,慢慢得家里人也都理解和支持王鹏的工作。
在一个端午节假期,街道信访老户李某,因征地拆迁补偿一事而多次进京到省信访部门反映问题,要求3天内必须给予解决。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已经答应孩子假期出游的王鹏,再一次爽约,放弃了自己的孩子和休息时间,多次赶到来访者家中,苦口婆心做工作;冒着炎热一趟趟地到来访者的土地中,不厌其烦地实地丈量;主动与相关居民区、评估公司等部门联系沟通,最终赢得来访者的理解与支持,应得的补偿款全额发放到来访者手中,长达2年的信访疑难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和老百姓的感情有了,工作才好沟通”
“人不伤心不落泪,人无难事不上访。”这是王鹏多年来的工作体会。作为一名信访干部,自己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仅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更直接联系着百姓的诉求和生活。有时,面对来访群众的不理解,他需要面对各种骂声、哭声、埋怨声、难事、烦事等等,他都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坚持站在来访群众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兢兢业业,无怨无悔,乐此不疲。
一次在辖区工地上,一名农民工到街道反映拖欠工资问题,王鹏不推诿、不避让,一边做农民工的思想工作,一边主动协调开发商和建筑公司负责人,当他得知信访人患病卧床后,更是多次自掏腰包购买慰问品到来访人家中探望病情,以真情感动来访人,以真心化解群众难题,在他的多方协调和努力下,来访人终于拿到了拖欠已久的工资。正是王鹏的坚持和工作责任意识,让来访人的利益受到保护,让来访人的不理解变成理解。
随着信访工作的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王鹏发现,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信访工作需要更强的知识性、开创性和可操作性。为了拓宽视野,更好地打开工作局面,他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新政策新条例,他也经常向街道负责民政、计生、社保等同志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大家开始有些嫌麻烦,但最终被他这种执着的“钻”劲儿所打动。他常说:“信访人的工作其实就是‘多面手\’的工作,什么都得懂、什么都得学,只有不断学习研究,才能让来访群众信服,更好解决来访群众的实际困难。”同时,他还主动向律师“求助”,借助律师的力量,充分发挥其在信访工作中依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他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为来访群众解疑释惑,引导来访者依法上访,巧借律师资源平台,无偿为来访群众提供律师服务,引导来访者自觉学法、懂法、依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权。“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他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只有6年来2000多个日日夜夜在信访岗位的无悔坚守,他以“信”立身,以“访”济民,用行动感染和带动着身边的信访干部们,用自己的青春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正义答卷。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刘洁通讯员王聪郭洪义朱先俊)8月24日上午,“同济大学企业数字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烟台)分中...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