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印痕 姑嫂饼
说不上什么原因,有些小事可能被长久记住。许多年前,我曾去乌镇,在那里买了一些姑嫂饼。
我在烟台吃过姑嫂饼,一直记着这种名吃。但它的产地并不在北方,是江南传统名点。它比棋子略大,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这次去浙江乌镇,我想多买点带回烟台,请亲朋们品尝。
我去的是一家不大的店铺,看守店面的是一个大约十五六岁的姑娘。当时还无端猜想,这就是那个“姑”吧,嫂在哪里呢?我一边看货架上摆的姑嫂饼,一边搭讪着询问,才知道店是姑娘的父母开的,她正读高中,星期天来帮忙。
我随口问道:“高中?功课不忙吗?”她稚气地笑笑,带点学生腔地说:“怎么不忙啊,妈妈更忙,我也要为攒够将来上大学的钱贡献一份力量!”听我说出买的姑嫂饼数量(20袋),她大概很少接这样“大”的单,眼睛一亮,动作格外麻利,不大一会儿就给我打好包。另外还送了我一袋,“奖励”我买得多;我不能辜负她的好意,就收下了。我有个“毛病”,买老人和小孩的东西,往往心不在焉,马马虎虎,很少去细算。她告诉我总钱数,我付完钱,也没多想什么,就乘车回了在杭州住的旅馆;第二天登上了北去的列车。
在车上,遇到两个烟台老乡,其中一个还是莱山的,就闲聊起来。说到浙江的名吃,也说到姑嫂饼,大概都是嘴馋之人,大家说得兴趣盎然。一位说,他在杭州买了四五袋姑嫂饼,到北方就是稀罕物了,让大家尝尝鲜。我告诉他,我在乌镇买了20袋,物美价廉。他吃惊地看着我,说:“买那么多!那边便宜吧?”我告诉他花了多少钱。他疑惑地问:“不会吧?哪有那么便宜的?”我一算,确实和我打听的单价不符;打开旅行包细看,有一斤一袋的,有半斤一袋的,钱却都是按半斤收的。我一下怔住了。列车在急速行进。我不知道那家店铺的名称和地址,纸袋上也没有。我感觉心头沉甸甸的。
每次上街,看到那些卖吃食的小店铺,我就会想起乌镇那间姑嫂饼屋。几年以后,我再次来到乌镇。在旅馆住下,草草洗了一把脸,就去了那一年我买姑嫂饼的小街。转来转去,也没有找到那家店铺。无奈之下,我按照大体方位,走进一家姑嫂饼小店。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妇女坐在柜台后面玩手机,我向她打听这条街道上姑嫂饼店铺的变迁,还说起了多年前那段往事,她奇怪地看着我,茫然地摇摇头。李光荣
新闻推荐
中台社区举办“红印·中台”感恩课堂 邀请5名退伍老兵讲述战争岁月
本报讯(YMG记者禛祎通讯员贺书清于颖慧)近日,中台社区召开企事业单位月联席会,开展了“红印中台感恩课堂:传承红色...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