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独处———给孩子适当“留白”

今晨6点 2018-08-20 10:15 大字

暑假里,蔚蔚妈带着孩子去美国的亲戚家小住,那里幼儿园的“安静角”让她非常诧异。幼儿园的孩子们,每天外出玩耍后,老师都不急着让他们进教室,而是在教室过道里,大家靠着墙壁坐好。然后老师就会蹲下来,一个一个地问孩子说,“今天的教室里有橡皮泥、水彩画、水池、积木和厨房,你想去哪里玩?”孩子们自己会告诉老师想玩哪个,然后才进入教室。但有时候,有的孩子会说,“我也不知道玩什么”。于是老师就建议没想好的孩子去“安静角”呆一会儿,直到有了决定后再行动。蔚蔚妈告诉记者,出于好奇,她特地坐在那个“安静角”,然后和一个小女孩聊天,“你看,有小伙伴在那边玩水,你要不要和她一起啊?”,没想到,女孩一脸认真地说,“不用啊,我还在思考,每个人不需要非做和其他人一样的事情,关键你要想清楚自己喜欢和想做的是什么”。没过多久,小女孩说,“我想清楚自己想要玩什么了,我今天想画画”,然后一溜烟地坐到了画画的桌子旁。蔚蔚妈当时非常感慨,为什么国内的孩子没有这种思考能力呢?对此,莱山区实验幼儿园的姜翠青园长表示,“学会和自己相处,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因此我们更需要创造机会,从小培养孩子这个能力,会独处的人今后的人生一定会更不同”。

生活很充实?也许是被安排得充实

姜园长表示,这么一件小事却道出了我们家长的一种思维惯性:小时候我们被教育“生活需要过得充实”,于是大部分时候我们的生活都是被父母安排得“很充实”。慢慢地,我们心里就有一份“怕”,害怕无所事事,害怕一个人,害怕无聊寂寞。为人父母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希望替孩子安排事情,其实本质反应的恰恰是我们内心的怕。但这份怕变成了阻碍孩子自主成长的绊脚石。想想我们在帮助孩子生活得丰富多彩时,最常说的那句话是不是———“你看,XX在玩,我们也去吧”。不是说不可以引导孩子去发现同伴们做什么,但我们也需要接受孩子这个当下就不想和同伴们一样,就想一个人先静静。能融入集体是优点,但敢于独处更是难能可贵。想想我们这一代多少人都是被“别人家孩子”所累,做了为人父母后,又被“别人家父母”所累,就是没有勇气像那个小女孩这样说一句,“我们不需要非和其他人一样”。而且,更加关键的是,从小到大被安排好、被督促长大的孩子,会大大削减内驱力的培养。反正总有人替他们做,那么自己自然就不会有动力主动找事干,更加不会去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反正这一切都会有人告诉他们,唯独不是自己。那么,鼓励让孩子独处,该怎么做?独处与给予孩子及时回应,建立安全感矛盾吗?

姜园长说,“其实不矛盾,就像画画时的留白一样,家长在确保高质量陪伴的前提下,每天可以给孩子保持一段‘无聊\’时光。”

孩子学习独处,并不是家长不回应

姜园长表示,育儿界一直是提倡对于孩子的需求要无条件响应,尤其是孩子生命的头3年,他就是通过我们抚养人的反馈来逐渐形成对自己和外界的认知。当孩子可以认识到自己是无条件被爱着时,他们就会有更高的自尊自信和更足的安全感。但无条件响应,并不意味着人盯人。所谓无条件响应,这里面有几大元素:行动响应、语言响应和响应时间。从孩子刚出生一直到3岁,我们可以逐步慢一拍:从“第一时间行动响应”、慢慢过渡到“第一时间语言响应,然后根据正常的节奏进行行动响应”、直到最后“鼓励孩子自己行动”。这个回应的速度,孩子还是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接纳了,但这样的一个缓冲,就是在帮助孩子创造生活的“留白”,让孩子慢慢开始适应那个片刻“要靠自己一个人”的感受。

孩子两岁左右,家长可尝试“缓慢退出”

姜园长建议,孩子在两岁前,家长在陪玩的过程中要侧重培养他的各种玩耍能力。两岁后,家长要有意识地给他的生活留白,一开始,他是不适应的,这时家长可以采用“缓慢退出”的策略。选择一个他最喜欢玩的游戏,然后家长坐在离他稍微远一点的地方,看着他玩,但这时家长一定要控制自己想要指导或夸奖孩子的欲望,更要控制上手帮忙的欲望,就是离他一定距离静静地看着孩子玩。一开始,这样的状态不会持续很久,孩子自己摸几下玩具,马上就会要求家长一起玩了,没有关系,家长可以马上回应。但只要我们有意识时不时提供这样的机会,孩子就会越来越习惯于父母“缓慢退出”的过程。很多时候,说“孩子不会自己玩”的父母,把独立玩耍看成了“0”和“1”的关系,却忘记了,从“0”走向“1”是有个逐步退出的过程。

在平行空间,让孩子感受到你“人在心在”

当孩子慢慢习惯独自玩耍一段时间后,家长可以尝试与孩子在两个平行空间做各自的事情,但要确保自己的心还在。比如家里是半开放式厨房,妈妈可以在准备饭菜期间,不定时地探出脑袋,让游戏垫上的孩子正好看到你。当孩子自己玩了一会儿,开始大喊,“妈妈(爸爸)”时,家长应该探出头对他回应,“妈妈(爸爸)在呢,宝宝在这里玩,妈妈(爸爸)在厨房忙”。一开始,其实说完这句话,家长就必须出去陪孩子玩了,但这样的缓冲就是让他明白,妈妈(爸爸)不在身边,自己也能玩,没什么大不了的啊。这就是第二步,让孩子体会到,即使物理距离上父母不在身边,父母的心还是和他们在一起的。

跟孩子一起想:可以玩什么

姜园长提醒说,如果孩子向你表达,“妈妈(爸爸),我无聊了”,家长应该回应,“那我们一起想想可以玩一些什么呢”而不说“我们来玩X吧”。当家长控制住“他需要我帮助,他不知道自己要干嘛”这个念头后,你就真的发现孩子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会找乐子。姜园长表示,小时候知道自己想玩什么,长大后就能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上班后就能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反正父母/老板让我做的”,这就是内在驱动力萌芽的土壤。给每天的生活留白一点点,让孩子体会一点点的无聊,这不是偷懒或撒手不管,而是一种智慧。因为,只有外面的世界安静了,孩子才能学会静下来,这样他们才有机会听到自己的内心,才能了解自己。适当无聊,学会独处,滋养的正是孩子们独立思考和内在的驱动力!

新闻推荐

全国青少年篮球邀请赛在烟举行

8月11日至15日,烟台浩扬篮球2018全国青少年邀请赛在烟台开发区爱华双语学校火爆开赛。本次比赛由烟台市篮协及烟台浩...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